【细读】

【细读】

有些医生说起话来,夸大到千里之外,却不明白尺寸诊法,论治疾病,也不考虑人事。诊病技术的原则,医生的从容和缓是最宝贵的,仅知诊察寸口,不能精确地诊察五脏之脉,就不知道百病发生的原因。医疗上出了问题,开始自怨所学不精,继则归罪于老师教得不好。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学道理,就不会为人所信任,任意乱治,偶尔有治好的,就夸耀己功。唉!医学的道理是微妙高深的,有谁能够了解其中的道理!医学理论的远大,能和天地相比,能和四海相配,你不了解明白医理,即使名师传授明白的道理,也依然糊涂。

“从容”一词现在常用的是从容不迫,自由舒适的意思。不是个特别深奥难懂的词,但在《素问》论述医学传承的运气后七篇中出现了十二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代注家认为《从容》是古医经名,从《素问》的有关表述可以确定这样说法的正确性。既然是一部医经,就不能仅仅是要医家在诊病时保持从容不迫的内心和行动了。虽然医家诊病时从容不迫的心态和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本篇特别强调“治数之道,从容之葆”,是说从容是治疗疾病的宝贵准则。

《礼记·缁衣》说:“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从容有常者,从容,谓举动有其常度。”从,是顺从、符合,容,是模型、法式。从容就是符合某种法式或标准。引申而言,从容是一种思想方法。即按照既定的标准、法式来认识和处理事物。没有这样的思想方法作为基础,只是习得医技的皮毛,以此诊脉是不能正确辨别脉象,洞悉疾病发生的道理的。这样就会自我抱怨甚至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而不能做到“治病循理”。“循理”也就是“从容”。《礼记·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从容即符合中道,即中道。中道即合理、循理。

本文又批评了“妄治时愈,愚心自得”。由于人体存在正气,疾病存在自然痊愈的情况。另外,医家没有根据地施以治疗有时候也会与病情巧合而治愈。但这些都不是医家的功劳,可是无知的人却自鸣得意。本文认为医道广大无边,与天地四海相配,可是有的医家不明医道,把光明的医道搞得晦暗不彰了。这是医家应该深以为戒的。

本节是对“四失”的总结,其现实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学习任何专业技术知识都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系统、全面、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于理论不能浅尝辄止,以一知半解的皮毛来应对工作,那样必然招致失败。就不仅是“四失”,而是不知道多少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