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假如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伤。气失其平和而喘息迫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失其平和而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失其平和而遗尿,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失其平和而疲乏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气失其平和而过饥伤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各种痹病日久不愈,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如属于风气较胜的,那么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

前面我们说过,痹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血虚弱,风寒湿三邪乘虚侵入人体,并且不断深入所致。此外,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肠胃,气失和平也是促进痹症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了著名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明代医家张介宾注释说:“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则化物者也。若过用不节,致伤肠胃,则六腑之痹,因而生矣。”“饮食自倍”不仅是六腑痹的病因也是诸多疾病的病因,当引以为戒。

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朱丹溪就非常重视饮食与养生的关系,提倡饮食清淡,并身体力行。《元史》:“朱震亨……其清修苦节,绝类古笃行之士。”宋濂《故丹溪先生石表辞》:先生“居室垣墉,敦尚简朴,服御唯大布宽衣,仅取蔽体;藜羹糗饭,安之如八珍。或在豪家大姓,当其肆筵设席,水陆之羞,交错于前,先生正襟危坐,未尝下箸。其清修苦节,能为人之所不为;而于世上所悦者淡然无所嗜”。

朱丹溪写了《茹淡论》,阐明清淡之食养生的道理:

“或问,《内经》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迈七十矣!尽却盐醯,岂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泽也?曰: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此吾子所疑之味也。今盐醯之却,非真茹淡者。大麦与粟之咸,粳米、山药之甘,葱、薤之辛之类,皆味也。子以为淡乎?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何疑之有?”(《格致余论》)

丹溪在生活中长期“茹淡”收到了“年迈七十”却“神茂而色泽”的养生效果,其内在机理是“心之收,火之降”。饮食养生学是一门大学问,这里把《吕氏春秋·尽数》的一段文字和朱丹溪的《饮食箴》献给读者,以供参考。

《吕氏春秋·尽数》(节选)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

百节虞欢,咸进受气。

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饮食箴》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饥渴淆兴,乃作饮食,以遂其生。

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馋涎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曰节饮食,《易》之象辞,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守口如瓶,服之无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