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天地和万物的特点是闭塞收藏。由于阳气潜藏,而见河水结冰,大地开裂。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状态,顺应这一规律,冬三月养生的要义是不能扰动潜藏的阳气。古人认为人的活动必须顺应阴阳的变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关于“卧起”,春夏秋三季是早起,冬季晚起。其实,无论早起晚起都是以日出为标准,就是说春夏秋三季早起也不能早于日出,冬季晚起也不能晚于日出。由于春夏秋三季白天较长,即使早起一般也不会早于日出;而冬季日短,所以特别强调晚起要到日出之后。冬三月养生在意志上的要求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顺应冬藏的特点意志也要闭藏于内,而不能外弛。由于意志作为主观的精神状态不好用语言描述,所以作者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若伏若匿”,就像潜伏藏匿;“若有私意”,私,与公相对,也有隐秘之意;“若已有得”,已有所得,就不再外求。在形体方面的要求是“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养气,不使阳气被劫夺。所以冬季养生以闭藏阳气,不使之耗夺为关键。这是顺应冬气的反应,是“养藏”的方法。违逆则伤肾,肾属水,旺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不得滋养,肝主筋,至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气应该潜藏,冬季不能潜藏,则阳虚为厥。违逆了冬藏的准则,供给春生的就少了。

以上我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之道分别做了阐释。下面把四季养生串连起来,做一分析。本文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各三月来论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及顺应这一规律的养生之道。一年四季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气,特别是阳气的周期变化使然。正如下文所云:“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由于阳气的生长收藏的变化而有了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其中,以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当然,动物和人类同样也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在《内经》看来,尤其是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的人类更应该自觉地遵循,而不能违反。这是养生的关键。《内经》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概括为“发陈”“蕃秀”“容平”和“闭藏”,这是非常正确的。这是阳气一年四季周期变化所致物象的根本特征。这是人类养生的基础和前提。《内经》在论四季养生时首先描述自然界的特点,这并非文学化的笔法,而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体现,只有懂得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谈得上养生。四季养生包含的内容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内经》特别强调的是“卧起”与“志”方面的要求。春夏是“夜卧早起”,秋是“早卧早起”,冬是“早卧晚起”。虽然卧起有早晚,但都是顺应自然的要求。春夏为阳,此时阳气处于生长的状态,顺应这一状态卧起要“夜卧早起”;秋冬为阴,阳气开始收敛闭藏,顺应这一状态卧起要“早卧早起”及“早卧晚起”。人类生活必须顺应阴阳之道,而最重要的阴阳变化就是自然界的昼夜的交替和人类的卧起交替。所以卧起必须顺应阴阳之道。对“卧”即睡眠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个问题待到有关章节再阐释。

“志”是四季养生的要点,所以篇名为《四气调神大论》。人作为形神统一体,形是精神的基础,神是形体的主宰,神对于人的生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神存是活人,而神去则是“形骸独居”的尸体。当然,这尸体很快也就腐朽了。所以《内经》强调“神”对养生和治疗的重要意义。本文关于四季养“志”的论述,颇令人费解。不要说今人就是古人也不是很容易明白,所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颇费了些笔墨,用了很多比喻。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由于古人行文简洁,在讨论四季养生时每个章节的文字都不是很多,相对而言,论“志”的文字是相当多了。何以如此?这个问题不易理解、不易说清楚。因为“志”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作为精神状态的志是主观性的东西,是不能客观化的,即是说不能耳闻目见,但又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每个精神正常的成熟的人都能理解的。我们知道,我国的文字是象形字,起源于图画。是对外部世界有形可见的事物的描摹。但是,当我们用这套文字描述主观世界时却遇到了困难。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能确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但这真实性又是不能客观化的,不能外化成耳闻目见的。所以只能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我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我们常说的“心里暖烘烘的”“内心凄凉”等实际上都是比喻。我们是用外在的温暖来比喻内心的高兴状态,用外界的凄凉比喻内心的不悦。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并没有物理上的温暖和凄凉,不能用温度计来度量。实际上我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描述完全是用描述外部世界的语言来比喻的。养“志”自然是要符合阳气的生长收藏的规律,“志”在春夏秋冬也要处于生、长、收、藏的状态,所以才有以上一系列的比喻。

在此,我要阐明的是本篇的“志”主要指的是“情志”,即所谓的情感。本篇认为随着一年四气的生长所藏,人的情感也应该生长收藏。所以春天是“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是“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这里的“使志无怒”,显然是指情感。秋天是“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天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如果把“志”解释为现在的“意志”的“志”则不太好理解,在知、情、意中只有“情”有显露于外的明显的变化,而自制力强的人又能喜怒不形于色。

中国养生学在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但是依照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是一切养生方法的根本要求,是养生的纲领。所有的养生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都不能违背这一根本规律。这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念的必然要求。所以无论怎么强调“四气调神”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王冰把《四气调神大论》置于第二篇,是深有见地的。也是我们有志于养生的人应该谨记的。后世的养生著作一般都涉及四时养生问题。如宋代刘词的《混俗颐生录》、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高濂的《尊生八笺》等。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养生是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代称或简称。准确地说应该是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因为春为一年之首,所以可以用养生涵盖养长、养收、养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