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消耗一半了,起居动作显得衰老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阳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名称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本节是《内经》论养生之道的重要章节。其中的“七损八益”说是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的话题。王冰注:“用,房色也。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泄。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王冰的观点是从房事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七损八益”,遭到了张介宾的批评。张介宾说:“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然精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认为王氏之说从文字上就讲不通。而张介宾自己是从一般的阴阳与生命的关系角度来理解“七损八益”的。他说:“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长之几,则阴阳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张介宾从其重视阳气对生命作用的角度来理解“七损八益”,强调顾护阳气对生命的绝对意义。并在按语中说:“死生之本,全在阳气。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于扶阳抑阴者,盖恐其自消而剥,自剥而尽,而生道不几乎息矣。”
对于经典文本后人常常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我们不应该责怪经典语义不清。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同解读,学术才能向前发展。应该说任何文本在写作之时其内涵一定是确定的,不能存在多种甚至不同的意义。但是后人在解读时却可能产生多种甚至矛盾的解读,这是经典的开放性所致,正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我们不能确定某种理解的独尊地位而排斥其他合理的解读,不同的解读是学术深化发展的体现。无论王冰从房事养生角度还是张介宾从顾护阳气角度来理解“七损八益”,都是对这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要说明的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天下至道谈》中出现了“七损八益”。并且有具体内涵的说明,从内容看确实是与房事有关。可见,王冰的注释确实符合《内经》原意。这里我们接着王冰的话题继续探讨房事与养生的关系问题。《内经》非常重视房事与养生和疾病的关系,虽然没有对这一问题的专篇论述,但散见于各篇的论述很多,对房事过度所致疾病和发病机理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为中医房事养生和治疗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两大欲求。房事是人的生理本能和生殖繁衍的基础,没有房事活动人的繁衍就无从谈起,人类也就消亡了,所以房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当的房事不但会败德更会伤身,所以必须对房事或性形成科学合理的观念,并以此指导房事活动。
中国传统生命观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人的生命活动由气来推动,神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而气则由精所化生。上文说过“精化为气”,所以精是生命活动的根源,精对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物质。所以人应该保护自己的精,而不能随意消耗。但有时候也不得不消耗一些,这就是为了繁衍后代不得不排出“精”,只有父“精”与母“血”和合才能孕育新生命。《本神》:“生之来谓之精。”《经脉》:“人始生,先成精。”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当然合乎天地之道的适度的房事活动对身体是不会有伤害的。顺应天道的房事活动是造化万物的天地赋予给人的能力。这叫“顺天者,昌”。相反,违逆天道的房事活动,则会败德伤身。这叫“逆天者,亡”。这听起来很玄,什么叫“顺天”,什么叫“逆天”?其中的内容很多,我们择要说明。
其一,生殖能力不是人终身具有的,上天或者说自然把生殖力放在人的身体机能最强盛的青壮年时期,所以如果在少年或老年时有房事活动就是违逆天道。孔子说过:“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礼记》有男子“三十曰壮,有室”和女子“二十而嫁”之说。人在少年时期虽然具有性意识和性冲动,但生理机能并没有完全成熟,所谓“血气未定”,如果勉强从事房事活动或者误犯手淫,过早伤精,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产生终身的不良影响。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衰弱,生殖力也随之衰弱,已经不是最佳的生殖年龄,所以就应该禁绝房事了。有人会反驳说年老的人依然能生孩子,甚至孩子更聪明。确实有这种情况,但这终究是个别情况。我们看蔬果,最后结的果子大多数无论形状还是品质都是不好的,而最好的一般是中间结的。所以古人主张男子到六十岁应该“闭房”即禁绝房事。
其二,生殖期内,也不能恣意妄为。否则就是违逆天道。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说按照你的说法少年和老人就应该绝对没有性能力。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渐的过程,不可能突然产生和消失。就人的生殖能力来说其存续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这可以说是上天对人的恩赐或眷顾或者说是自然的功能。试想如果上天赋予人的生殖力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人就可能没有自己的后代,而整个人类就可能灭绝了。虽然上天给予人充分的生殖时间,但不等于说人在生殖期内就可以恣意妄为。按照古人的观点房事活动的次数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二十到三十,四日一次;三十到四十,八日一次;四十到五十,十六日一次;五十到六十二十日一次。六十以上者应该“闭精”。这只是大概要求,应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但总的原则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房事,否则就是违逆天道。
其三,按照古人的观点,房事的次数还应该随着四季而变化。古人主张“春一秋二夏三冬无”。这是顺应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来的。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应该禁绝房事。如朱丹溪说:“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月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愤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尤不止于一日之虚。……善摄生者,于此五个月(指四、五、六、十一、十二五个月)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内经》也认为醉饱后不宜房事。违背以上要求,也是违逆天道。
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精、气、神而展开维持,精显然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气和神的来源。我们的日常生活、思虑营为依赖于气,表现为神,而气和神都由精所化生。也就是说生命活动最终依赖于精,由精转化而来。生命活动不能不消耗精,没有精的消耗就没有生命;同时,由于精对于生命是如此之重要,所以必须保养好精,尽可能减少对精的消耗,以保持生命的恒久和健康。精的消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的工作生活,另一个是房事中生殖之精的排泄。古人对这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养精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有度,注意休息,以养精蓄锐。平时消耗精较多的是思虑和目见。所以老子要求“致虚守静”,陆九渊说“无事常闭目,亦佳。”因为睁眼看世界,神光外泄,会消耗大量精神。失眠的人都知道,即使睡不着,也得把眼睛闭上,睁着眼睛,无论如何是受不了的,就是说闭目可以养神。在房事活动中的养精就是减少精的排泄,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慎房事”“节房事”。这里要说明一下,现在一般人理解的精就是男子的精液。这固然不错,但精液只是狭义的精。中医学所讲的精是广义的,指的是供给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中包括精液。或者可以说精液是从广义之精化生而来。在中医学的话语系统中,水、阴及血是同等程度的范畴。所以有“精血”“阴精”等说法。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一讲到生殖或房事就会想到肾。有这方面疾病的人也会说自己“肾虚”什么的。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中医理论,肾居北方,主水。《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也就是说虽然五脏六腑都藏精,但肾是藏精的最主要的脏腑,肾是藏精之总司。而我们知道,人的阳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最终依赖于精,那么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生殖之精的精液和供给一切生命活动的精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能把精仅仅理解为精液,与广义的精没有关系。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明白“慎房事”“宝精气”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有人可能有疑问,您是不是在这里危言耸听啊?现代科学化验分析发现精液无非是些蛋白质之类的东西,吃两个鸡蛋就补上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身体的排泄物中只有精液是用来创造生命的精华,其他尿、便、汗等都是代谢的废物,这些必须排泄掉,否则就会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也就是说精液是为了创造新生命不得不排泄的,而其他排泄物是为了维持生命不能不排泄的。前者是主动的排泄,后者是自发的排泄。精液的排泄是为了新生命的诞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通过例子就能明了精液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雄性个体在交配后就死亡了。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个物种就是这种性质,这是生命的传递过程。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雄性个体不交配,它还是可以活一段时间的。由此可见精液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在此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在房事问题上的观念是错误的,由此导致房事活动悖逆天道,违背自然规律,给自己及家人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而有些人竟浑然不知,良可哀也!有人认为精液仅仅是些蛋白质,损失点没关系,很快就能补上;手淫无害健康。有人追求房事活动中的性快感,认为是人的乐事,甚至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没有性生活就等于白活。发展婚外情,甚至和多个异性有染。这样做实际上是伤风败德,危害社会,害人害己。
关于精液的重要性,上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笔者在年轻时受当时思想的影响也认为中医把房事看得太重了。记得我们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很多疾病的病因,书上都说是房事不节。和很多同学一样觉得可笑,甚至嗤之以鼻。现在看来,当时幼稚无知,看问题只局限于很狭窄的范围。为什么很多看来和房事无关的疾病古人都认为和房事不节有关呢?房事不节虽然不是造成当下疾病的直接原因,却是其根本原因之一。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精液和广义的人体之精是一体的,如果长期房事不节,过量消耗精液导致整体的人体之精不足,不能化生供给生命活动的气,也不能化神,而导致整体生命力下降,出现各种变症。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变化过程,房事不节与发生的疾病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直接的,不易发现,所以很多人认识不到,甚至不承认。
房事过度,耗伤精液所造成的伤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可以涉及所有的五脏六腑及组织器官。这里,仅以《内经》中的记载为例说明之。
1.伤及肾脏本身及脊骨。《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肾主骨,肾精被伤,不能充养骨髓,故“高骨乃坏”。
2.伤及肝脏,出现筋痿即阳痿。《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肝木依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被伤,累积肝血不足,肝主筋,肝脏经络绕阴器,故病筋痿、阳痿。
3.感受寒热且醉酒行房,病肺痹。《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房事不当,还可以伤脾、伤肾。《百病始生》:“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邪气脏腑病形》:“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回到本节。如果根据《天下至道谈》和王冰的观点,“七损八益”指的是房事养生,那么“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就是不懂得房事养生是早衰的根源。下面论列的是具体的表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所以总结说:“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提出了养生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意思是聪明人懂得在自己和别人一样的时候即从青年时期就养生,而愚蠢者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即由于不懂得养生而早衰才发现。所以就有不同的结果“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所以提倡一种道家的精神养生方法:“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道家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道虽然创生天地万物,但并不主宰、控制天地万物,而是任由其本性自然地发展,也就是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正是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天地万物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因为其为道所生,所以其本性依然是自然无为的。人应该取法于道,不能为外物所干扰,执迷于表象。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虚静为万物的根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在老子看来,芸芸万物,荣耀的地位,君临天下等都没有绝对的价值,得道者明白在重与轻、静与躁、身与天下等一系列对待的事物中只有前者才是根本,前者具有绝对价值,后者只有相对价值,必须以前者统摄后者,这样才合乎道的本性,是人生的正确选择。所以老子把“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作为最高的精神价值。庄子也说:“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本节对“无为”“恬淡”“虚无”的追求显然是道家式的精神养生。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虚静、超然,“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与道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