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2025年08月10日
【细读】
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这是告诫人们在天气寒冷之时应该深居于周密的房屋之中,不应该扰动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伤于寒气。因为天寒之时阳气潜藏于内。如果起居急促,烦劳多动,阳气就会浮越而不得安宁了。
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这是接着“因于寒”说的。天气寒冷时,不能深居静处而被寒气所伤,到了夏天就会变成暑病。这是因为寒气具有收紧的性质,会阻碍阳气向外宣发布散,阳气不能正常宣泄,被遏阻于内,就会出现高烧如炭等一系列症状,应该用发汗的方法,使阳气随汗液发出。
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瘘。湿邪本来属于阴邪,阴邪为病一般发生在下部,湿邪下行到尽头就会向上发展,侵犯阳气,影响头脑,致头部昏沉。阳气的作用是“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的意思要倒过来理解:阳气养神则精,养筋则柔。养神则头脑清明,养筋则筋脉柔软。现在湿邪伤了阳气,所以出现头脑昏沉,在下部的筋脉,大筋拘急,小筋迟缓。
如果阳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这是总结上文而言,外邪伤害阳气而发为肿痛。因为阳气受伤,不能运行,导致营血津液涩滞瘀积而肿。中医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外邪伤阳,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滋养而肿痛萎废。由上述可见,阳气不固,四时邪气,皆可伤人为病。可知阳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养生实践以保养阳气为首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