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无论是在内的精神还是在外的筋骨都需要阳气作为其发挥生理功能的能量源泉。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乘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屈曲的大偻病。开阖(hé),繁体字作“開闔”。这两个字都从“門”,都与“門”有关。开,是开门;阖,是闭门。门只有能够正常开阖,人才能自由出入,进行正常的生活。古人把人体比喻为房屋,把阳气比喻为住在房屋中的主人。主人能从房屋的门自由出入,才能正常生活。那么人体的“門”是什么呢?除了可见的九窍外,古人认为人体还有看不见的“門”,就是腠理、汗孔。汗孔因为隐微不可目见,也叫“玄府”。腠理是皮肤肌腠的纹理。人体除了通过口鼻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外,还通过腠理汗孔吸入自然界的精气和排除人体代谢的浊气。这些工作都由“阳气”来主持。如果腠理汗孔的开阖功能失常,阳气不能正常主持工作,寒气就会趁机侵入发生大偻。

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痈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症。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在人体的背部都有对应的腧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所谓腧穴就是气血聚集最多的地方。“穴”就是洞穴,是天然的孔洞。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房屋,冬天就住在洞穴中。《易传·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人类冬天住洞穴,夏天住在野外,后世的圣人发明了房屋。房屋的基本结构是上有栋梁,下有屋宇,以躲避风雨的侵袭。这是从《大壮》卦获得的启示。

“穴”原来是人的藏身之所,后来中医就用“穴”字表示气血的聚集之处。如果不能保护好背部,外邪就容易从背部的腧穴侵入人体,并侵及相应的脏腑。如第三胸椎棘突两边各旁开1.5寸,就是肺俞穴。如果风寒之邪从这里侵入,就会引起肺部疾病。所以,要保护好后背,特别是在夏天避免受风寒侵袭。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和人体的阳气都处于活跃状态,人体顺应这种状态就会出汗,如果出不透,会导致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而发生风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