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本篇是《内经》全面系统论述阴阳的篇章。本节首先对阴阳的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界定。与形式逻辑要求定义必须揭示概念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定义更偏重于揭示其功用,从功用角度阐明其内涵。所以严格说来,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概念。顾名思义,所谓概念即概括的观念,而概括是对其内在本质的概括,偏重于从“体”的方面理解事物,而与概念相对的中国古代思想中称为范畴更适合。范畴是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功用事物的归类,偏重于从“用”的方面理解事物。所以阴阳,严格说来属于范畴,囊括了世间一切相对的事物,亦即一切相对事物都可以或归属阴或归属阳。这样就很难从“体”即内在属性的角度来揭示其内涵,而只能从外在功用角度来揭示其共同作用。
本节首先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天地之道,即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认识。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万物之纲纪”,是说万物依赖于阴阳才能存在。“变化之父母”,是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变化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易传·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朱熹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逐渐的变化为化,显著的变化为变。变化虽多,皆产生于阴阳,所以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有一个生成、存续、消亡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古人称为“生杀”。生杀的根据在于阴阳。这以一年四季阴阳变化导致动植物特别是植物的生长收藏的周期变化为典型。冬至以后阳气开始生发,春为阳气之始,夏为阳气之盛,春夏万物开始生长盛大;夏至以后阴气始生,秋为阴始,冬为阴盛,万物开始收藏。这就是阴阳生杀之道。“神明之府”,此为总结语。意为阴阳是欣欣向荣、万千变化的世界的根据。府为藏物之所,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本为致病之源。上文即已明了阴阳与万物生杀变化的关系,同理可以推知疾病与阴阳的关系。疾病的表现虽然变化万千,但其致病之源则不外阴阳,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抓住了阴阳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接下来论述了阴阳的不同作用和不同属性。阳气累积而成天,阴气累积而成地,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气主安静,阳气主躁动。一般的理解是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这里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的。“阳生阴长”是阳中的阳阴。我们常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春夏为阳气主导的生长时期,发生虽然依赖于阳气,同时也需要雨露(阴)的滋润,这就是“阳生阴长”。同样秋冬是收藏的时期,闭藏虽有赖于寒冽之阴,而肃杀依赖于风霜之阳,这就是“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是说阴阳分别有化气和成形的不同功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说阴阳达到极限会发生逆转。以上是阴阳在正常情况下的作用。相反,如果出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的病理改变是阴阳的作用发生变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