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红心木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本节承接本篇的第一节论述五色的正常与异常及其病理意义。本篇提出了“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认为眼睛和面部的五色是生命之气的外在表现。“华”是“花”的本字,“花”六朝之后才出现的。古人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而且气的活动状态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管道表现出来。其中,眼睛和面部五色就是主要的管道。精明五色,既然是“气”的外在表现,那么,精明五色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气的变化。由此而为通过精明五色掌握气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这是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

本节对五色的正常与异常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其中,在论及赤与黄时都说欲如某物裹之。所谓“赤欲如白裹朱”,“黄欲如罗裹雄黄”。中医学认为人体禀受五行之气而生成。五行表征为五色,五色在体表可以有所反映。但是表现在体表的五色不能是赤裸裸的五色,而应该是柔和的如有物包裹的微微泛出的五色。因为生命有机体的内在结构与功能必须有躯壳包裹,与外部世界有明确的分界,而不能直接暴露于外。直接暴露于外则预示着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崩解的预兆。这叫作“五色精微象见”。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危重病人会出现明显的五色。如肝病者见青色,肾病者见黑色,等等,往往预后不良。

本节又特别强调五色的“欲”与“不欲”。所谓“欲”就是希望出现的颜色,而“不欲”就是不希望出现的颜色。无论“欲”与“不欲”都可以出现五色,但“欲”与“不欲”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其生理病理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不论青赤黄白黑,所欲之色在直观上都给人以正色而且光泽之感,而不欲之色则给人以不正而晦暗无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