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所以,古人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喜欢社会习俗,互相之间也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过度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惑乱他的心志。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无能力的,都不追求酒色等身外之物,所以合于养生之道。因而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缘故。
上面一节讨论的是在养生当中人们所遵循的共同规律,是对每个人的共同要求。此外,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处于不同的境遇,个人有个人的特点,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养生要求。“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说每个人顺从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盲目地和他人攀比,与自己的饮食、服饰、风俗相调试,无论高下彼此不羡慕,这是保持健康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固然有为社会不公、人的际遇的不平等辩护的成分,但从养生思想看又具有真理性。因为追求绝对同质化的“平等”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人类即使建立了完全合理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世界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前提。因此,就是在绝对合理性的社会中仍然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问题。青年人羡慕老年人的智慧,老年人羡慕青年人的健壮,这本身就是不应该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反对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但更看重自身本性的完美发展。这也是养生学的内在要求,人生快乐的源泉。国王有国王的苦恼,穷光蛋有穷光蛋的快乐,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可以从现实世界中超拔出来,嗜欲淫邪不能劳伤困惑心目,无论愚智贵贱都能摆脱外物的困扰,他们的行为都顺应了天道,禀受了完全的天德。其外在的表征就是长命百岁而动作不衰,《内经》把这一点作为实现养生之道的重要标志。
“各守本分”“安分守己”,过去是贬义词,常常被人们误解,认为是暮鼓晨钟,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特别的身份、职分。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部复杂的机器,每个人就都是机器上的零部件,都有自己独特作用。只有每个零部件都正常发挥作用,整个机器才能有效运行工作。作为有自觉的思想意识的人,都应该清楚自己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和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而又不去干涉别人的责任,家庭和社会生活才能和谐进行。相反,自己该尽的责任不尽,反而去干涉、指责他人,家庭和社会生活必然陷入混乱。古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儒家倡导“名教”,即因名设教。根据人的不同名分规定不同的职责。在家庭中要做到: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上要做到:君义臣忠、朋友有信。
法家也非常看重各守其责的问题。韩非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韩昭侯醉酒睡着了。管帽子的人(“典冠”)怕他受凉,就在他身上盖了件衣服。韩昭侯酒醒后很高兴,就问:“是谁给我盖的衣服?”身边的人说:“是管帽子的人。”韩昭侯听后就把管衣服的人(“典衣”)治罪,把管帽子的人杀了。韩昭侯的做法一般人可能很难理解,有人好心给自己盖衣服,免受了可能的伤风之苦,为什么好心不得好报,反而被杀?
韩昭侯这样做的根据就是“审合形名”。担任某一职责(“名”),就有与之相应的“实”(也叫“形”)。“典衣”的职责就是给君主穿衣服;“典冠”的职责就是给君主戴帽子,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就是名实相符,就该受赏。否则就要受罚。如果都不守本分,去做超出本分的事,就会乱套。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去越俎代庖。在养生实践中也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