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学》简介
《针药结合学》这本书是由.程海波,徐斌主编创作的,《针药结合学》共有485章节
1
《针药结合学》编委会
主 审 石学敏 刘保延 主 编 程海波 徐 斌 副主编 倪光夏 孙建华 麻彤辉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美玲 王 璇 王亚玲 王欣君 王耀帅...
2
主编简介
程海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
3
目录
《针药结合学》编委会 主编简介 导 论 第一节 针药关系简史 一、《黄帝内经》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二、《伤寒杂病论》针药结合,纠偏治变 三、《脉经》药和肠胃...
4
导 论
...
5
第一节 针药关系简史
针药结合产生于医学临床实践,从不自觉地将二者并用,到经验性地将二者结合应用以求共效,再到目前常识性认识框架内的二者有机结合应用以获增效,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针...
6
一、《黄帝内经》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学是以针灸为主、药物为辅的(仅有13首方剂),针药结合思想可能已经形成,但与现代意义上的针药结合的形式与内涵是有区别的,“针药分治”可能是其...
7
二、《伤寒杂病论》针药结合,纠偏治变
《伤寒杂病论》中的针药结合思想也常被当代强调,我们检索到可能的针、灸与药结合相关的条文有以下6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
8
三、《脉经》药和肠胃,针调经脉
《脉经》中有“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脉经·卷第一·辨脉阴阳大法第九》)的论述,在《脉经·卷第一·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有48条针药...
9
四、《备急千金要方》针药相须,表针内药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孔穴主对法第八》提出了“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
10
五、《针方六集》以药明针,针药旁通
唐宋以降,针药分离更盛,汤药治疗成为中医临床主体,故诸多医家倡导“针药相须”等针药结合观点。明代《针方六集》可能正是这种历史状态的反映,专门著述了“旁通集”以期...
11
六、《伤寒论新注》针注伤寒,以针代药
承淡安于20世纪40年代讲授《伤寒论》时,编著了《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认为:“病固有汤药可愈者,亦可不用汤药而以简捷之针灸法治愈者,因将针灸法补于后,...
12
七、《针刺镇痛原理》针刺麻醉到针药复合麻醉
1999年韩济生院士的著作《针刺镇痛原理》中指出,针药复合麻醉是利用多年针灸医师在各种不同手术中进行针刺麻醉优选穴位的宝贵经验,转而由麻醉医师自行操作穴位刺激,...
13
八、《针灸中药临床学》构建针药结合“理、法、方、穴、药”知识体系
2008年,杨长森教授以其1985年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治疗学》为蓝本,遵循“针能治者药亦能治”的理念,在疾病治疗部分增加了中药方剂及方义,编写了《...
14
第二节 针药结合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
15
一、针药结合学的定义及学科定位
针药结合学是研究和应用针灸与药物共同治疗疾病的临床规律及科学基础的交叉学科,以解决“针药协同增效减毒”的临床和科学问题为学科的目标和任务。 在传统中医领域,针灸...
16
二、针药结合学的主要内容
1.研究针灸与药物治疗性质和作用途径的差异 针灸、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两种人工措施,均是机体平衡的调节方法,但在治疗性质、作用途径等方面各有特点,具体见下表。 针...
17
第三节 针药结合研究的新进展
2020年多篇报告从不同角度报告了针药结合的效应及相关问题,除了针药结合疗效提高以外,针药结合还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有效,且针...
18
第四节 针药结合应用与研究的基本原则
古今文献中,表述针药关系的常用术语有针药结合、针药并用、针药相须等,但对于“针药结合”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曾给出一个定义:针药结合应是指以针灸学、药学理论为...
19
一、针药结合增效原则
这是针对针药结合临床效应特征提出的原则,体现针药结合的必要性。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根本,目前的针药结合研究报告多是针灸有效、药物亦有效,针药结合更有效。然而,前述国...
20
二、针药结合协同原则
这是针对针药结合原理及其研究提出的原则,体现针药结合的科学性。针药结合协同原则的第一个含义是针药在药物效应靶点上的协同作用,以往的针结合研究中已经发现:目前已知...
21
三、针药结合量效原则
这是针对针药结合方案制订及研究中针药如何配伍提出的原则,体现针药结合方案制订的合理性。当前的针药结合研究中,往往不关注量效;量效应该包括针灸的量效、药物的量效、...
22
四、针药结合时空原则
这是针对针药结合实施过程提出的原则,体现针药结合的可行性。在针药结合的时效关系方面,刘宝玲已经总结了针药先后的基本特征。针刺麻醉的研究表明,手术前30分钟电针“...
23
参考文献
[1]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01-202. [2]曹小定.针药结合 优势互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刺研究的思考[C]/...
24
上 篇 针药结合科学研究
长期的针药结合临床实践已经表明针药结合具有增效、协同、减毒等效应,为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结合共同维护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针药结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25
第一章 针药结合理论研究
认识针灸治疗的性质、药物治疗的性质并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内容之一,也是针药结合学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针灸与药物需要结合,不仅仅是因为针灸与药物具...
26
第一节 穴性与药性
穴性(腧穴的性质)与药性(中药的性质),是中医两个主要治疗手段针灸、中药的特征性理论之一,针灸与中药的结合不仅表现在临床应用的结合上,也表现在这两个理论观念的结...
27
一、穴性
穴性即腧穴的性质,针灸学经典《黄帝内经》认为腧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①腧穴具有定位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表明在《黄帝内经》时代的...
28
二、药性
“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文中指出“药性有宜散者,宜丸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并随药性,不得违约”,这里的药性实际上和药材的水溶性、醇溶性等理化性...
29
三、药性穴性
“穴性”作为一个针灸学的概念,最早是民国时期罗兆琚在《实用针灸指要》中提出的,然而,作者所述穴性的含义却与前述穴性是不同的,他认为“药性穴性,其义一也,凡研究药...
30
四、药性穴性与针药结合
从治疗效应和功能角度认识不同治疗方法的共同效应确实是一种理论和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以中药的药性理论取代针灸的穴性理论,或是参照中药的药性理论构建针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