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①高血压;②高血脂;③吸烟;④糖尿病;⑤肥胖;⑥遗传;⑦其他。
2.病理假说
(1)脂源性假说
该假说基于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
(2)致突变假说
该假说认为平滑肌细胞突变产生子代细胞,迁移进入内膜,分裂增生而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引起平滑肌细胞产生突变的原因可能是化学致突变或者病毒。
(3)损伤应答假说
该假说认为各种因素造成动脉内皮损伤,导致动脉壁慢性炎症应答,逐渐形成斑块。
(4)受体缺失假说
该假说认为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堆积的脂质逐渐增多,超出了细胞的清除能力,大量胆固醇累积于细胞内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3.疾病分类
根据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4.疾病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发病部位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1)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粥样硬化
主动脉硬化早期无典型性症状,病情发展后期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等症状。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伴随有心绞痛、腹痛、腰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3)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症状不多,只有头晕、头痛,甚至记忆力丧失,注意力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后期,容易诱发脑梗死和脑出血。
(4)肾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表现有患中等度以上的高血压,常有夜尿等肾功能不全临床症状。
(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严重时肠壁坏死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
(6)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以下肢动脉较多见,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致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5.诊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出现器官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动脉造影显示血管有狭窄性病变,应首先考虑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个器官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意味着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经存在同样的病变;同样,一个器官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地方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1)临床诊断标准
①40岁以上的患者,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②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③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④夜尿增多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
此外,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如选择性地做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脑、肾等脏器扫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2)严重程度
器官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不良后果。
6.疾病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当AI<4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尚不严重,且数值越小,粥样硬化程度越轻,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当AI≥4时,说明已经明确地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数值越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就越重,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