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剂归经
2021年有研究者提出了“方剂归经”的概念,认为方剂归经与归经分类法早已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且与中药归经分类法如影随形,在古医籍中屡见不鲜,只是不为人们所察觉。研究者认为方剂归经以五种形式存在:一是方剂名称借助五行分类直接或间接显示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如白虎汤、泻青丸、归脾汤等;二是方剂列属于脏腑经络病变卷次之下,所属方剂归经便不言自明;三是方剂具有针对脏腑经络病变的功能表述,如补益肝肾、培土生金、泻南补北等;四是方剂主治明确针对脏腑经络病变;五是直接注明归经。方剂归经分类同样有两种形式:六经分类和脏腑分类,两种分类法的内容和意义相同。
因此,方剂归经是与药物归经并行且广泛存在的药性理论形态;方剂归经与药物归经一样,是针对六经(十二经)辨证、脏腑辨证必然做出的属性安排;确定方剂归经,是全面实现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理性选择。
当然,方药归经与药物归经尚有一些区别之处需要澄清。药物归经确立过程需依赖药物的形性气质,而方剂归经不涉及这个问题;药物归经是在单一药物自身属性和功能范围内的判定,方剂归经则是若干药物多种属性和复杂功能的提炼。
若能借助归经统一融合方药分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药物与方剂的界限,便于从药物与方剂的关联上深入学习《中药学》与《方剂学》,掌握药物与相关方剂的关系和在方剂中的地位;临证时,可在充分把握方药关系的基础上,驾轻就熟地精选方剂,灵活化裁与变通,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当今《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等文献皆标注中药归经,中药归经分类顺理成章。然而,现代《方剂学》《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等,均无方剂归经的明确标注,因而必须先对所载方剂、中成药根据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实施归经定位。历代传统名方归经属性的大量确认,已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既解决了补充完善方剂归经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又明确了实际操作的方法问题,可法而从之。
从中药归经到方剂归经,提示了明确中药、方剂作用靶向性的价值及其研究的意义,然而,这种“归经”可能更进一步脱离针灸学“经脉”的本义,它更强调的是药物作用于脏腑的意义,而与“脉气所发”的针灸学归经可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