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学的定义及学科定位
针药结合学是研究和应用针灸与药物共同治疗疾病的临床规律及科学基础的交叉学科,以解决“针药协同增效减毒”的临床和科学问题为学科的目标和任务。
在传统中医领域,针灸、中药是广义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两种治疗方法,因此,它是中医学科内的针灸学科与中药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当代的针药结合已经不是单纯的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更包括与西药的结合,因此针药结合学又表现为针灸学科与西医、西药学科的结合与交叉的性质。针药结合学应该是针灸与中、西药学学科交叉的一个新学科。
一般认为,针药结合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针对某一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等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对针药结合临床形式的描述,并未能揭示针药结合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针药结合应是指以针灸学、药学理论为指导,根据针灸及或穴位、药物作用的特点,形成并实施针灸与药物同时治疗疾病及/或穴位给药治疗疾病的临床方案的科学过程。针药结合学就是基于针药结合的临床现象及其理论基础的一个学科。
针药结合并不仅仅是两种治疗方法的简单相加,更是在治疗理念上的结合。穴位刺激与药物存在作用形式、作用机制上的本质差异,针灸从体表刺激穴位以调节机体功能,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体表穴位是治疗的一个主要因素;药物无论是通过注射、口服、静脉滴注,均是以机体内的病原体或病变部位为作用目标的,是一种从内治内的方法,经皮给药尽管也是从体表治疗内部疾病,但从治疗理念上说它仍是一种以内在目标为作用靶点的治疗方法,因为经皮给药并未将体表给药部位作为一个治疗因素,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更有利于药物进入体内的因素。针药结合,从治疗理念上说就是同时发挥体表穴位刺激的外治作用和药物内部刺激的内治作用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从治疗途径上说针药结合具有内外同治的新特性。
针药结合之所以能发挥针灸、药物单独治疗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是因为两者结合后产生了新的更有利于各自作用发挥的因素。针灸作用的本质在于它可能调动机体内所有的因素参加机体平衡的恢复过程,也就是说针灸是调动“内因”参与机体平衡恢复的,这一“内因”的作用可以为药物的作用提供较好的基础状态(增加靶向性、提高药物与靶器官的亲和力等);药物尽管是作用于体内靶点的,但对于机体来说,仍是一种“外因”,这一外因可以强化机体衰减或抑制亢进的某种能力,但一般一类药物产生一个方面的作用,对机体的平衡恢复来说,可能产生过与不及的现象,而针灸可以抑制这种现象(针灸抑制毒副作用),同时“外因”的加入也可能强化针灸调动“内因”的能力。所以,从调动的治疗作用因素上说,针药结合有利于“内因”与“外因”协同发挥机体平衡的恢复作用,这是内外同治的另一个含义。因此,针药结合以内外协同、增效减毒是针药结合学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