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心肌损害

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炎症和免疫性心肌损害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心肌病,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糖尿病、甲状腺、结缔组织病、心脏毒性药物等并发的心肌损害。

(2)心脏负荷过重

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等。

(3)心室前负荷不足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

2.病理

心力衰竭始于心肌损伤,导致病理性重塑,从而出现左心室扩大和(或)肥大。起初,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抗利尿激素激活和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代偿机制尚能通过水钠潴留、外周血管收缩及增强心肌收缩等维持正常的心脏输出,但这些神经体液机制最终将导致直接细胞毒性,引起心肌纤维化,致心律失常以及泵衰竭。

3.疾病分类

临床上左心衰竭较为常见,尤其是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而致的全心衰竭。由于严重广泛的心肌疾病同时波及左、右心而发生全心衰竭者在住院患者中更为多见。

4.疾病症状

慢性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瘀血、体循环瘀血及外周水肿)等。

(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瘀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②端坐呼吸:肺瘀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且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好转。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多于端坐休息后缓解。其发生机制除睡眠平卧时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抬高、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④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

(2)咳嗽、咳痰、咯血

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丝。长期慢性肺瘀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在支气管黏膜下形成侧支,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3)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等。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

严重的左心衰竭血液再分配时,肾血流量首先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的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并可有肾功能不全的相应症状。

(5)消化道症状

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

(6)劳力性呼吸困难

继发于左心衰的右心衰呼吸困难也已存在。单纯性右心衰为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所致,也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7)其他

左心衰竭继发右心衰竭而形成的全心衰竭,因右心衰竭时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以往的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5.疾病体征

(1)肺部湿性啰音

由于肺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渗出到肺泡而出现湿性啰音。随着病情的加重,肺部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侧卧位时下垂的一侧啰音较多。

(2)心脏体征

除基础心脏病的固有体征外,一般有心脏扩大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奔马律。

(3)水肿

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表现为始于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也可表现为胸腔积液,以双侧多见,常以右侧为甚,单侧者以右侧多见,主要与体静脉和肺静脉压同时升高、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4)颈静脉征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

(5)肝大

肝瘀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

(6)心脏体征

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外,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6.辅助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

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可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值可反映左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的患者均应测量。

(2)心电图

心力衰竭并无特异性心电图表现,但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可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3)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及甲状腺功能等应列为常规检查。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故可用于排除诊断,BNP<35pg/mL、NT-proBNP<125pg/mL时不支持慢性心衰诊断。

(4)X线胸片

胸片可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的信息。

(5)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试验用于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6-min walking distance,6MWD)<150m为重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450m为轻度心衰。

7.心力衰竭分级

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通常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的心功能分级方法。

(1)Ⅰ级

心脏病患者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Ⅱ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Ⅲ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4)Ⅳ级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8.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的标准,慢性心衰的诊断依赖于病因、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首先,根据病因、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明确是否存在慢性心衰。

排除标准:不稳定的心脏病,3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衰患者,甲状腺疾病未纠正的患者,低血压不受控制(收缩压<90mmHg)或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精神疾病者,以及伴有其他脏器功能异常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