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CCB)等。此类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两方面的作用。
(1)β受体阻滞剂
通过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还可通过延长舒张期以增加缺血心肌灌注,因而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运动耐量。目前认为只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目前更倾向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期间心率宜控制在55~60次/分钟。
(2)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心绞痛症状。快速起效的硝酸甘油能使发作的心绞痛迅速缓解。且舌下给药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但过大剂量会导致低血压和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速。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仅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用药,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预防使用。长效硝酸酯类用于降低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不适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而适用于慢性长期治疗。血管舒张不良反应如头痛、面红与短效制剂类似。代表性药物有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醇等。需注意每天用药应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8~10小时),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3)钙通道阻滞剂(CCB)
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减少心肌耗氧发挥缓解心绞痛作用。CCB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二氢吡啶类药物对血管的选择性更佳,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长效硝苯地平具有很强的动脉舒张作用,不良反应小,适合联合β受体阻滞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氨氯地平具有半衰期长的优势,可作为1次/天使用的抗心绞痛和降压药物。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可降低心率,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CCB,因其可使心功能恶化,增加死亡风险。若心力衰竭患者伴有严重心绞痛,其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应用CCB时,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
(4)其他药物
包括曲美他嗪、尼可地尔和伊伐布雷定等。曲美他嗪是通过调节心肌能量底物,提高葡萄糖有氧氧化比例,从而改善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及左心功能,缓解心绞痛。常作为二线用药与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肌缺血药物联合使用。尼可地尔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刺激血管平滑肌上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长期使用还可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用于心绞痛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当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时,可使用尼可地尔缓解症状。伊伐布雷定通过选择性抑制窦房结起搏电流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从而延长心脏舒张期,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肌氧耗,对心肌收缩力和血压无影响。当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时,且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钟可选用此药物。
(5)改善预后的药物
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用于预防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患者无禁忌(活动性胃肠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推荐阿司匹林长期服用(75~100mg、1次/天)。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则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
2)调脂药物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缺血风险的下降和LDL-C的降幅有关。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还具有抗炎和防血栓形成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性。因此,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无禁忌,宜首选起始剂量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设定目标值LDL-C<1.8mmol/L。代表性药物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3)ACEI或ARB 可防止左心室重塑,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如无禁忌可常规使用。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
2.中药治疗
中医药能够缓解胸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等。
(1)发作期
1)速效救心丸 舌下含服,每次10~15丸。
2)复方丹参滴丸 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次10丸,每日3次。
3)麝香保心丸 口服,每次1~2丸,每日3次。
4)宽胸气雾剂 将瓶倒置,喷口对准口腔,喷2或3次。
(2)缓解期
1)心血瘀阻证 胸痛以固定性疼痛为特点,症见面色紫暗,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或暗红。舌质暗红或紫暗,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脉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冠心2号方(川芎10g,赤芍10g,红花10g,降香10g,丹参30g)。
2)气滞血瘀证 胸痛以胸闷胀痛、多因情志不遂诱发为特点,症见善太息,脘腹两胁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紫或暗红,脉弦。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牛膝9g,川芎5g,桔梗5g,赤芍6g,枳壳6g,甘草3g,北柴胡3g)。
3)痰浊闭阻证 胸痛以胸闷痛为特点,症见痰多体胖,头晕多寐,身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黏腻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15g,薤白15g,法半夏9g,白酒30~60mL)。
4)寒凝心脉证 胸痛以猝然心痛如绞、感寒痛甚为特点,症见形寒肢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苔薄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方药:宽胸丸(荜茇3g,高良姜6g,细辛3g,檀香6g,延胡索10g,冰片0.3g)。
5)气虚血瘀证 胸痛以胸痛胸闷、劳则诱发为特点,症见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心悸自汗,面色淡白或晦暗。舌胖淡暗,脉沉涩。治法:益气活血,补虚止痛。方药:八珍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甘草10g,当归10g,生地黄15~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6)气阴两虚证 胸痛以胸闷隐痛、遇劳则甚为特点,症见气短口干,心悸倦怠,眩晕失眠,自汗盗汗。舌胖嫩红少津,脉细弱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2~6g,黄芪20g,麸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10g)。
7)心肾阴虚证 胸痛以疼痛时作时止为特点,症见腰膝酸软,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熟地黄9~15g,山药15g,枸杞子10g,炙甘草10g,茯苓10g,山萸肉6~12g)。
8)心肾阳虚证 胸痛以胸闷痛、遇寒加重为特点,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神倦,面色㿠白,便溏,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生晒参10g,黑顺片3~9g,肉桂1~5g,熟地黄9~15g,山萸肉3g,山药6g,枸杞子6g,杜仲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