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药和肠胃,针调经脉
2025年08月10日
三、《脉经》药和肠胃,针调经脉
《脉经》中有“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脉经·卷第一·辨脉阴阳大法第九》)的论述,在《脉经·卷第一·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有48条针药结合具体治疗的论述,其中寸脉14条、关脉16条、尺脉18条,列举如下: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管,泻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丸、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以上内容可能是目前临床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最早的系统论述,以脉症为主线,描述了针、灸与方剂结合治疗疾病的具体内容,可见,针药同时治疗疾病可能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成为临床上较为成熟的治疗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