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1.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并无“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这一病名的确切记载,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瘈疭”“肝风”“慢惊风”“筋惕肉”“肝风风痰”等范畴,如《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肝有风,目连札不搐。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札也。”《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有言:“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名为慢惊。”隆红艳教授认为“脑髓神机失调”是本病的关键病机,脑髓主人体的神志、运动,当风、火、痰、热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时,患儿表现为运动、言语、行为等的病态特征,但能短暂控制,这与“脑主神明”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陈玉燕认为本病病机系阴虚阳动、阴阳失调,治疗时应在平肝息风、调理心肝肾的基础上,调摄阴阳,辅以心理疏导。佘继林认为本病病机发作期多实,应治以平肝息风、清心泻火、滋阴清热;缓解期多虚,可治以健脾养血、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滋补肝肾,治疗时应注重五脏辨治,突出从肺调制。总之,TS的病机主要为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
2.辨证思路
中医没有相应的病名,但是通过追溯古代文献,结合本病发病特点,多从肝风立论,认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与肺、脾、心、肾相关。而脏腑功能失和,阴阳失衡,气血津液失调,脑髓失养,元神受扰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1)脏腑辨证
现代医家大多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为阴虚风动、肝亢风动、脾虚痰聚、痰火内扰、气郁化火、脾虚肝亢。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祟,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此即为“百病皆由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怯的情志症状。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2)经络辨证
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以头面部的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最多见,从经络循行分布来看,与头面部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足阳明胃经与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下循鼻外……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其支者……循喉咙”;“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灵枢·经脉》称: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可见,口唇、鼻的周围以及咽喉、眼睛的活动都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有密切的关系,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肝主筋,所以,从经络循行来看,病位主要在肝、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