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灸治疗

(二)针灸治疗

1.取穴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原则为补肾健脾、养骨生髓、祛瘀生新;临床常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以及任、督二脉穴位为主,配合对症治疗。

2.常用穴位及疗法介绍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常用穴位是:肾俞、脾俞、肝俞、膈俞、气海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腰阳关、太溪、大椎、大杼、关元、悬钟、神阙、百会、夹脊穴。其中,肾俞、脾俞、足三里使用频率最高。

(1)体针疗法

肝肾不足取肾俞、悬钟、命门。肾阴虚加照海、三阴交;阴虚内热、盗汗加复溜、照海;肾阳虚加中脘、气海、命门;脾虚食少加脾俞、胃俞;上肢无力加曲泽、内关、太渊、鱼际;气滞血瘀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湿热下注加阴陵泉;针刺手法以补为主,进针后留针30分钟,间断行针。

(2)耳针疗法

①取穴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埋针2天,两耳交替,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10分钟左右;②取穴腰椎、骶椎、肾、神门、脾、肾上腺,严格消毒耳郭,针灸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每日一次,两耳交替使用;③取穴肾、脾、腰椎、胸椎、神门、肾上腺,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在诸穴上,然后用胶布贴压,每4日换1次。

(3)灸法

取关元、气海、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每穴施灸,5~7分钟,每日一次。亦可取阿是穴、腰阳关、肾俞、命门、身柱,进行隔姜灸,每次每穴灸2~3壮,每日一次。

(4)穴位埋线

取穴脾俞、肾俞、三阴交、关元,将羊肠线10mm注入相应穴位后按压片刻,并敷贴无菌性医用输液贴,每2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