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很多药物被用来治疗肥胖,这些药物大多数是通过降低食欲来控制体重的。在18世纪期间,泻药被用于减肥,有时也配合水疗。在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利用药物治疗肥胖。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食欲抑制剂、脂肪酶抑制剂、增加机体产热和耗能的药物。
19世纪末使用的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和20世纪30年代使用的二硝基酚均属于增加产热和耗能的药物。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剂主要分为以下4类:①肾上腺素能药物:20世纪30~40年代广泛使用的安非他命。1959至1960年批准的芬特明、安非拉酮、苄非他明和苯二甲吗啉。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麻黄碱和盐酸苯丙醇胺。②5-羟色胺(5-HT)能药物:如芬氟拉明、右芬氟拉明。③单胺重摄取抑制剂:1997年上市的西布曲明可同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④大麻素受体拮抗剂:2006年上市的利莫那班。以上药品除芬特明、安非拉酮、苄非他明和苯二甲吗啉目前仍作为短期治疗药物在美国使用外,其他均因安全性问题被撤市。脂肪酶抑制剂目前只有1997年FDA批准的奥利司他,低剂量制剂为目前唯一的非处方药。2012年FDA又批准了选择性5-HT2C受体激动剂氯卡色林和复方芬特明托吡酯缓释片,2014年9月和12月分别批准了复方安非他酮纳曲酮缓释片和利拉鲁肽注射剂。而我国和欧洲目前上市的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
2.中药治疗
赵进军等将肥胖的中医治疗概括为8个原则:
(1)化湿
用于脾虚湿聚证,代表方为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
(2)祛痰
用于痰浊内停证,轻者用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重者用控涎丹。
(3)利水
用于水湿泛溢证,微利用五皮饮,导水用茯苓汤、小分清饮,逐水用舟车丸、十枣汤。
(4)通腑
用于腑气不通证,代表方为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
(5)消导
用于爽食积滞证,代表方为三消饮、保和丸。
(6)疏肝利胆
用于情绪不良,精神紧张者,代表方为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
(7)健脾
用于脾虚痰湿内阻,用五味异功散、枳术丸、五苓散、参苓白术散。
(8)温阳
用于脾肾阳虚,湿浊内停,代表方为济生肾气丸、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