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神经内分泌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的逐步衰退,其所分泌的雌、孕激素含量下降,血中雌、孕激素含量减少,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平衡轴失调,自主神经中枢及其所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均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雌激素水平减少以及下丘脑β-内啡肽活性的降低,使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被减弱,血β-内啡肽含量的下降,引起血β-内啡肽自身抗体含量亦降低,进而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的紊乱。内分泌的变化,还可引起体表及末梢血管舒缩功能改变,末梢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可引起潮热汗出等症状。
(2)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女性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且影响较大。
(3)精神因素
除了神经内分泌因素,社会环境、生活压力的影响,个人的性格和精神因素与发病也有很大的关系。故女性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所以维持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成为围绝经期领域的难点及热点,目前已介入包括早期保健、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心理疏导等物理治疗措施。
2.病理假说
(1)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假说
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度下降,免疫活性细胞不能获得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受体随之下降,继而免疫活性细胞不能有效产生足够量的IL-2及β-内啡肽等免疫介质,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比例失调,最终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候群。
(2)自由基假说
体内自由基的含量与衰老有着密切关系。正常的机体有适应环境的各种保护修复的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能对自由基进行清除,并修复被自由基破坏的细胞。如果机体内这种机制平衡失调,则自由基对组织将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使组织细胞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反应,并随着破坏层次逐渐扩展而造成功能损坏。卵巢的衰老导致了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候群。
(3)其他
此外,还有血管舒缩因子学说及肾上腺皮质学说,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学中的作用目前尚未定论。
3.疾病分类
存在多种分类方式。
4.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为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心慌心跳、手足心热、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等。
5.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以及《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并伴随出现以下三组症状中的任一项: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清FSH和E2值测定。检查血清FSH值及E2值了解卵巢功能。绝经过渡期血清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闭经、FSH>40U/L且E2<10~20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3)抗米勒管激素AMH测定。AMH低至1.1ng/mL提示卵巢储备下降;若低于0.2ng/mL提示即将绝经;绝经后AMH一般测不出。
6.疾病评估
目前临床上较多应用的评价围绝经期生存质量的量表主要有Kupperman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和简化版WHOQOL-BRIEF量表及有着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的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sic Quality of Life(MENQ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