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措施及不足

二、调控措施及不足

根据药物依赖成瘾及戒断的病理学特点,目前临床将其治疗分为急性期的脱毒治疗、脱毒后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两个方面。脱毒治疗是指在急性戒断期,通过药物替代、递减药量等方法,减轻躯体戒断性反应,逐步达到摆脱药物依赖的目的。对于不同药物的脱瘾治疗,替代药物的选择上有所差异。阿片类药物的替代治疗包括μ受体激动剂(美沙酮、丁丙诺啡)、阿片受体阻滞剂(纳洛酮)及联合精神类药丁螺环酮、可乐定等,皆具有低成瘾性的优点。酒精依赖治疗使用苯二氮卓类、抗惊厥类、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激动剂。可卡因依赖是一种中枢性兴奋性,尚无明确药物能发挥靶向作用,于急性戒断症状出现时,常选用苯二氮卓类和抗精神类药进行对症治疗。经皮尼古丁贴剂(NRTs)、抗抑郁药物和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药治疗尼古丁依赖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验证。但是,阿片受体激动剂、苯二氮卓类及抗抑郁类的药物长期使用,将给患者带来新的药物依赖隐患,所以,联合其他非药物手段协同调控脱毒过程必不可少。据报道,戒毒者在戒断症状消失后的半年内复吸率高达95%,表明药物依赖不单纯是躯体依赖,更主要的是心理依赖,所以在替代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个人信念、在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与支持下抑制依赖心理。由于医疗保险方面的限制,许多病人仅于急性戒断症状发生时才选择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在出院后1年随访研究中发现,只有大约40%~60%的出院患者坚持控制药物摄入。所以常规疗法存在替代药物的潜在成瘾性及患者依从性差的缺陷,急需一个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应用于药物依赖的临床治疗。20世纪70年代,香港Wen博士首先验证了针灸是治疗药物依赖的一种手段,随后众多研究验证了针灸以其安全、易接受、无成瘾性、低耐受性的特点在脱毒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