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若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
2.病理假说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下生殖道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经子宫内膜感染后,侵犯子宫肌层、浆膜层,最后累及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内膜受累后,再经输卵管伞端播散于盆腔结缔组织,也可经淋巴、血液循环传播或邻近其他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导致慢性盆腔炎发病的病原体较多,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链球菌等。除了非性病病原体外,性病病原体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病原体。
3.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不同,可分为:①输卵管增生、增粗,输卵管阻塞;②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③若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吸收,被浆液性渗出物代替,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④盆腔结缔组织表现为主、骶韧带增生、变厚,若病变广泛,可使子宫固定。
4.临床表现
(1)不孕
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盆腔炎性疾病后不孕发生率为20%~30%。
(2)异位妊娠
盆腔炎性疾病后异位妊娠发生率是正常妇女的8~10倍。
(3)慢性盆腔痛
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文献报道约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常发生在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后的4~8周。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由于盆腔炎性疾病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破坏,局部防御功能减退,若患者仍处于同样的高危因素,可造成再次感染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有盆腔炎性疾病病史者,约25%将再次发作。
5.诊断标准
(1)病史
大多有PID发作史,或宫腔、盆腔手术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症状
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
(3)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呈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2)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白带常规、细菌性阴道病(BV)、宫颈分泌物检测及血沉、血常规检查等可有异常发现;②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③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迂曲、阻塞或通而不畅;④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
6.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似,但常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疼痛不仅限于经期,平时亦有腹部疼痛,且可伴有发热,抗感染治疗有效。妇科检查、B超、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盆腔瘀血综合征
两者均可表现为长期慢性下腹疼痛、腰骶痛。但盆腔瘀血综合征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宫颈紫蓝或有举痛。腹腔镜检查及盆腔静脉造影有助诊断与鉴别。
(3)卵巢肿瘤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关的输卵管积水或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良性肿瘤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多为囊性,表面光滑,活动;卵巢恶性肿瘤在阴道后穹窿触及盆腔内硬结节,肿块多为双侧,实性或半实性,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动,常伴有腹水,晚期可有恶病质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