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配伍规律
方剂即中药处方,是临床按方证对应的原则,遵循方剂配伍规律选择中药及用量,并指明制法与用法的规范化药方。可见,配伍-药物组成是方剂的核心要素之一,指导中药配伍的理论观点称为配伍规律。明确的方剂配伍规律描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一是君臣佐使规律,“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二是七情和合规律,“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也,不而勿合用也”。尽管历代医家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当代这两个规律仍然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律。
当代研究者认为,方剂配伍规律是指方剂中各个元素之间在干预机体从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主要有君臣佐使配伍规律、七情配伍规律、特殊配伍特殊规律[如攻补兼施、甘温除热、升清降浊、提壶揭盖(以升为降)、反佐等]。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在现行《方剂学》教材选定的208首方剂中,有50.48%的方剂配伍没有遵循君、臣、佐、使这一原则,特别是原则不全、原则反串现象比较普遍,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方剂理论的科学性;并认为配伍过程中的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情绪调理等隐性原则现象,也应作为现代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关文献整理研究认为,中医方剂的配伍理论主要是君臣佐使理论,认为这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但是有学者通过对小方的分析认为君臣佐使理论并不是主要的方剂配伍理论,性味配伍及七情和合是最根本的方剂配伍理论;研究者强调“由于药对是最简单的配伍,是组成复方的基础,药对配伍规律反映两个(组)药物间相互关系,‘七情和合’是反映药对配伍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规律”。
2010年有研究者指出了中药分子配伍的概念,认为中药配伍的发展存在三个层次:饮片配伍中药→组分配伍中药→分子配伍中药。饮片配伍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是中药饮片按照君臣佐使配伍等理论,利用传统制剂技术制成的,属于中药饮片配伍制剂。传统中成药在中医临床上发挥了数千年的治疗作用,疗效确切。但是传统饮片配伍中药具有大、黑、粗以及药效成分不清楚,作用机制无法用简明的现代语言阐述清楚等缺点。中药组分配伍:在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基础上,张伯礼、王永炎院士提出组分配伍研发中药的理论,首先分离各个标准组分,通过建立组效关系寻找有效组分,然后优化各组分的配伍配比,形成组分处方,进一步研究处方作用机制,研发新药,建立质量标准,利用组分配伍已对清开灵、复方丹参、六味地黄汤等多个经典方进行了研究和二次开发;组分配伍中药利用中药配伍理论将有效组分优化配伍配比而成,改善了传统饮片配伍中药的剂量大、粗糙的缺点,但由于有效成分仍然不明确,仅仅选取有效组分中结构、药效较清楚的成分作为指标成分来控制质量,而指标成分的药效作用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制剂的作用,并且剂量仍然较大,限制了先进剂型的应用,是其局限性。分子配伍新假说:分子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组分配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将结构、药效、作用靶点清楚的多个有效分子,优化配伍成分子复方,制成具有先进剂型的现代中药,并建立质量标准。分子配伍是组分配伍的发展和完善,也是组分配伍发展的更高阶段。后两种配伍如何应用传统中药的配伍规律或是有新的配伍规律仍在探索中。
2019年,有研究者提出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释中药复方配伍的观点,或许是对中药组分配伍、分子配伍规律深入探索有所启示。该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观点:一是超分子化学法源于自然,也应回归于自然;二是中药与人体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巨复超分子体,自然界的生物体进化过程本质上是生命体的超分子化学过程。生物体内各种分子以超分子“印迹模板”为母体,由小分子到大分子,由单分子到多分子,由多分子到细胞器、细胞、组织、系统,乃至整个生物体,逐步演化,超分子“印迹模板”贯穿始终。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正是对中药与人体这种分子间作用的表达。中医理论的经络脏腑是生物体各级超分子“印迹模板”有序体;中药有效成分群是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相一致的聚集体;中药配伍能显著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的作用规律。
以上中药配伍的观点与研究,有可能在传承方剂配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论,更可能为针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学术基础。
西药联合用药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联合用药原则,主要根据不同疾病制订详尽的指南实施,如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提出降压药物应用应遵循下列四项原则:剂量原则,一般人群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优先原则,优先选择长效制剂(从长时疗效和平稳性考虑)和固定复方制剂(从依从性考虑);联合原则,联合用药(2级高血压或高危人群);个体化原则,依据不同合并症和患者对药物不同的耐受性给予个体化用药。其中,联合原则的内容是:对单药治疗未达标者或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原则上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对老年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2种药物联合治疗,或用固定复方制剂。这与前述西医认为联合用药弊大于利的认识有关。
同样,临床上针灸也有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腧穴与刺灸法,常用的配伍概念是“腧穴配伍”。有研究指出腧穴配伍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取两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方法;针灸处方是针对患者病证情况,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案,其主要涵盖穴位组成和治疗方法两大部分;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针灸处方是腧穴配伍的具体应用。腧穴配伍的选穴原则有部位选穴(近部、远部)、辨证选穴、对症选穴、按西医学理论选穴;配穴原则有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综上可见,针灸的配伍原则或规律与中药配伍规律、西药联合用药原则均存在显著的区别,将针灸与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或理论还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