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二)中医认识

1.脏腑辨证

有研究收集466例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和舌脉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12个公因子:脾肺气虚、肝气郁结、肾阴虚、脾肾阳虚、肝火、肝阴虚、脾气虚、食滞胃脘、肾气虚、肝肾阴虚、心脾两虚和其他。将这些公因子进行归类分析后,得到五类症候群,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虚证》(GB/T16751·2-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结合《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的辨证理论分析,最后拟订的慢性便秘中医证型包括肺脾气虚型、肝脾不调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肠胃积热型。

一项样本量为300例的慢性便秘患者中医证候前瞻性研究发现,患者以虚证为主,脾肾阳虚型151例,占50.34%;肝脾不调型63例,占21.00%;肺脾气虚型58例,占19.33%;肝肾阴虚型25例,占8.33%;肠胃积热型3例,占1.00%。研究釆用慢性便秘严重度评分(CSS)对各证型严重度进行判别,发现肠胃积热型、肝脾不调型、肺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便秘CCS评分≥15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8.1%、65.3%、64.0%和74.2%,即说明脾肾阳虚型患者中严重便秘多见。

2.经络辨证

采用脊椎法对督脉进行诊察,发现慢性便秘患者督脉脊柱段压痛点集中出现在胸5~胸7及腰4~腰5段椎体棘突下。督脉压痛点既是这类患者的阳性反应点,又是治疗选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