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针药相须,表针内药

四、《备急千金要方》针药相须,表针内药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孔穴主对法第八》提出了“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的观点,也常常被认为是针药结合的代表性学术思想,历代多有阐述,宋代《针灸资生经》、明代《普济方·针灸》均基于此倡导了“针灸须药”的观点。这一论述强调的是针灸与药物均是医疗所必需,主要以腧穴主治病症与方剂主治相关的方式,表述了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必要性,但真正的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案并不具体。在《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中提出了“表针内药”的观点,但没有明确地论述其内涵。

查阅《备急千金要方》,论述约185类病症用方(方论5300首)的条目下,只有32个条目下有灸法、7个条目下有针灸法(腧穴为纲),即可能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案约占21%;卷三十又单独列出针灸治疗9类病症的具体方法,可见本书中依然是方药、针灸各自治疗病症为主,针药结合治疗的病症并不多,主要是列出相关腧穴。

卷十 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桂枝黄芪汤

治诸病黄胆宜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须臾不汗者,饮稀热粥以助汤,若不汗更服汤。

卷十 伤寒方下·伤寒发黄第十四·针灸黄胆法(共23条,列举2条)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等病。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治马黄黄胆寒暑疫毒等病。

卷三十 针灸下·热病第五·黄胆病

然谷,主黄胆,一足寒一足热,喜渴。章门,主伤饱身黄。太冲,主黄胆热中喜渴。中封、五里,主身黄,时有微热。脊中,主黄胆腹满不食。中脘、大陵,主目黄振寒。劳宫,主黄胆目黄。太溪,主黄胆。脾俞、胃脘,主黄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