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癌性痛的机制

四、针药结合治疗癌性痛的机制

近年的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膜上存在许多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受体,并产生许多神经活性物质,参与慢性疼痛过程。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TLRs)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是胶质细胞膜并行使免疫功能的信号转导受体,其中TLR4是TLRs家族的一员,主要在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参与机体天然免疫,具有控制激活小胶质细胞和调节功能的作用。在脊髓水平,当外周神经受损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给予小胶质细胞功能抑制剂,则可抑制痛觉发生,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痛觉产生的重要的物质基础。针对癌痛动物模型,有研究采用镇痛贴和电针联合镇痛贴进行比较,发现与镇痛贴组相比,联合电针改善发性运动疼痛评分更加明显。癌痛动物模型的Toll样受体4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镇痛贴组和电针联合镇痛贴可使其降低,联合电针则降低更加明显,提示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使其TLR4表达减少,是针药结合调节疼痛中枢敏化现象的机制之一。

星形胶质细胞也在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改变周围的神经化学环境,参与痛觉信号的传递,而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则可通过释放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影响神经元可塑性,促进初级传入终末释放多种致痛物质(如IL-1β、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从而引发痛增强反应。已有证据表明各种骨癌痛模型都能观察到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大量活化。针对骨癌痛大鼠,电针、吗啡及电针结合吗啡治疗均能减轻热痛觉敏化,且电针结合吗啡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的电针或吗啡治疗。电针及电针结合吗啡治疗均能够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而吗啡作用不显著,因此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很有可能是针药结合缓解癌性痛的潜在靶点。致炎性细胞因子IL-1β被认为是持久性疼痛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神经性疼痛和炎性疼痛的模型中均存在调节作用,脊髓中IL-1β水平的增加可能与骨癌痛的持续状态有关,而NGF参与了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影响炎症介质的释放、离子通道的开放及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导致疼痛,抗NGF处理可明显降低动物对炎性刺激及疼痛的反应,电针和电针结合吗啡均有抑制大鼠胫骨癌痛诱发的脊髓背角IL-1β和NGF表达的作用,因此电针和电针结合吗啡对骨癌痛大鼠的痛觉敏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引起合成和释放的致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神经活性物质NGF的减少,以调节疼痛中枢敏化现象,起到缓解骨癌痛的作用。

骨癌痛为机制复杂的慢性疼痛,电针对骨癌痛的镇痛也是从多环节、多因素来发挥作用的。对电针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镇痛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阐明针灸治疗骨癌痛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