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的临床研究
国际上针刺镇痛临床研究的成果也在迅速增长。对中等程度及以上的急性痛而言,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疼痛,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向慢性痛发展。目前临床用于镇痛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各类镇痛药均有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呼吸抑制、便秘和成瘾等,有报道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亦可影响内分泌系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有胃肠道不良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出血风险、天花板效应等。结合针刺干预,则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这些不良反应。以围手术期应用为例,单纯针刺镇痛效果弱,常伴有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足,内脏牵拉反应难以解除等缺点,且针刺镇痛个体差异大,因此,目前多采用在针刺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小剂量的镇痛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发挥针刺对机体的广泛调节作用,又可以获得药物良好的镇痛效果。针刺和药物复合麻醉可有效降低药物用量,减缓副作用。一项针对1966~2007年15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的系统综述中发现手术后8小时、24小时、72小时,针刺组较对照组分别少用吗啡3.14mg、8.33mg和9.14mg;用视觉模拟尺(VAS)测痛,在术后8小时和72小时痛觉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针刺麻醉除了基本的镇痛作用,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上具有积极作用。针刺麻醉能提高患者术后第8天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NK细胞活性。在手术期间,针刺药物复合麻醉组的CD4+/CD8+ 均高于药物组,提示电针刺激可以调节机体免疫。针药复合麻醉临床上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妇产科及四肢手术的麻醉,如甲状腺摘除手术、胃大部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心脏外科手术、颈椎前路骨科手术、剖宫产等。针药复合麻醉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有效稳定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还可避免药物入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镇静深度、镇静药物用量、应激反应等方面较单一使用镇痛药物有所改善。
除了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药物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之外,针药结合还能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住院天数,节约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