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药临床学》构建针药结合“理、法、方、穴、药”知识体系
2008年,杨长森教授以其1985年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治疗学》为蓝本,遵循“针能治者药亦能治”的理念,在疾病治疗部分增加了中药方剂及方义,编写了《针灸中药临床学》,构建了中医病症治疗“理、法、方、穴、药”相结合的针药结合知识体系。
咳嗽·内伤咳嗽·湿痰侵肺
(理:中医病症的病名含义、病因病机、辨证部分;针灸、中药相同)
治法:健脾化湿,调补肺气。取手足太阴、阳明经穴。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针灸处方: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
方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原穴为本脏真气所注,故取肺原太渊,配肺俞、脾俞,以健脾化湿、补益肺气,乃标本同治之意。又取足阳明络穴丰隆和手阳明原穴合谷,以和胃气,使气行津布,则痰浊自化,而肺脏自安。
随症选穴:咳嗽兼喘加定喘穴;胸脘痞闷加足三里、内关。
中药处方:制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白术、薏苡仁、杏仁、款冬花、百合。
方义:本方半夏燥湿化痰,痰因气滞,气顺则痰消,故以橘红利中风,杏仁降逆气;痰由湿生,苓、术、苡、甘渗湿健脾,款冬花、百合补肺止咳。
随证选药:偏寒者加干姜、五味子;偏热者加黄芩、山栀;偏燥者减半夏,加麦冬、瓜蒌仁。顽痰加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
上述资料及论述提示,在中医药学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针灸与方药作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两个主要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走过了一源两歧交互发展的道路。一源是指两者均在理念上遵循中国传统医学的知识范式,均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诊八纲等学说为其治疗范式构建的基本概念。两歧是指由于干预方法与途径的差异,形成了各自解决临床问题的不同规范:针灸以体表腧穴为干预部位,以针灸器具为干预工具,以治疗经脉相关疾病为主要对象;方药以药物特有的性味为基础,以口服进入体内为主要途径,以治疗内脏疾病为主要对象。正是由于它们的多种不同和实践中事实上的分离,历史上才出现了“针药相须”“针灸须药”的多种论述。
当代文献分析表明,以“针药结合”为主题的研究报道自1999年43篇(占同期针灸文献的4%)以来,文献量快速增长,2011年以来研究报告达到258篇/年(占同期针灸文献的5.89%),针灸类文献增长3.86倍,针药结合类文献增长6.00倍。近20年来,针药结合的外文文献亦同步快速增长。因此,我们认为针药共同治疗、有机结合以增效的研究与应用,应该是近20年来才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并可能成为针灸学拓展学术与应用空间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