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2.病原体特点
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A病毒,基因组包含70多种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
3.致病机制
VZV的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水痘病程后,残余的VZV转移至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潜伏。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VZV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外达皮肤,引起带状疱疹。
4.流行病学
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1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10)/1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5.0%。带状疱疹的住院率(2~25)/10万人年,死亡率(0.017~0.465)/10万人年,复发率1%~6%。50岁后随年龄增长,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
5.疾病症状
(1)典型临床表现
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多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及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2)特殊临床类型
①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表现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②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③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④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
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⑥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⑦播散性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患者,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⑧其他:尚有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等表现的带状疱疹。
6.诊断
①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②鉴别诊断,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困难,往往误诊为相应部位的疾病,如胸部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腹部的误诊为胆结石等。应鉴别以排除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