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二)中医认识

1.脏腑辨证

有研究对FDr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标准进行文献分析,纳入的文献共80篇,涉及10个中医证型,中华中医药学会2017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意见最终采用的证型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乘脾证、脾气亏虚证和肾阳亏虚证六个证型。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是泄泻的主要病因,肠为泄泻的病位之所在,脾为其主病之脏,与肝、肾密切相关,脾虚湿盛为泄泻的主要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迁延日久,泄泻由实转虚,脾病及肾,虚实之间相互转化、夹杂,涉及脾、胃、肝、肾4个病位。

2.经络辨证

中医属于“泄泻”范畴,各朝代经脉选取均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为主。泄泻属脏腑病,脏腑病多取俞募穴,本病相关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大都集中在膀胱经和任脉,故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泄泻虽病位在肠,但其本在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为病机关键,同时又与肝、肾密切相关,故选取脾经、胃经、肝经之腧穴。腧穴以天枢、神阙、中脘、关元、大肠俞、脾俞等局部腧穴为主,病变局部取穴可疏调胃肠气机,健运中州,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