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遗传

父母患有本病,其子女患此病风险是普通人的八倍。其中多与疼痛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基因有关,包括儿茶酚胺转移酶,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等。

(2)心理—社会因素

本病与各种心理压力相关,包括患者幼年时期遭受虐待,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及灾难性事件发生等,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相关。

2.病理假说

(1)中枢敏化假说

在脊髓水平,纤维肌痛患者表现为中枢敏化,包括对感觉刺激的主动放大,增强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反应,以及重新招募正常潜伏性的低阈值感觉输入,然后激活痛觉回路。另外,纤维肌痛患者的下行疼痛调制的能力降低,这种效应被称为条件性疼痛调制(CPM)。

(2)神经递质假说

磁共振波谱显示纤维肌痛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水平升高。此外,用普瑞巴林能够降低神经元谷氨酸能活性而从药理上治疗纤维肌痛。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金刚作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能够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这些结果表明谷氨酸可能是纤维肌痛集中的重要因素。神经生长因子和P物质为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们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身上显著增加。

(3)免疫炎症假说

纤维肌痛为炎症性的,免疫和炎症因素可能起到了相关的调节作用。胶质细胞参与维持中枢敏感化,并产生各种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如IL-6和IL-8,这些炎症因子水平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显著增加。

3.疾病分类

由于患者心理和自主神经系统的个体差异,FMS存在多种亚型。分别为:疼痛敏感性高且无相关精神疾病;纤维肌痛综合征合并抑郁症以及由于躯体形式障碍而导致的纤维肌痛综合征。

4.疾病症状

(1)疼痛

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是FMS的主要特征。一般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也有部分患者疼痛出现于外伤之后,并由局部逐渐扩展到其他部位。FMS的疼痛呈弥散性,一般很难准确定位,常遍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肩部、脊柱和髋部最常见。疼痛性质多样,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休息常不能缓解,不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可使症状加重。劳累、应激、精神压力以及寒冷、阴雨气候等均可加重病情。

(2)压痛

FMS唯一可靠的体征即全身对称分布的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患者对“按压”反应异常敏感,出现痛苦的表情或拒压、后退等防卫性反应。压痛点弥散分布于全身。常位于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韧带附着点等处,仔细检查这些部位均无局部红肿、皮温升高等客观改变。大多数FMS患者压痛点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3)睡眠障碍及疲劳

约90%以上的患者主诉易疲劳,约15%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无法从事普通家务劳动。患者常诉即使在清晨醒后也有明显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甚至失眠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气候变化等均可加重上述症状。

(4)精神症状

情感障碍是FMS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自己病情的过度关注,甚至呈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很多患者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缺失、执行功能减退等认知障碍。一半以上FMS患者伴有头痛,以偏头痛最为多见。眩晕、发作性头晕以及四肢麻木、刺痛、蚁走感也是常见症状,但无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客观证据。

(5)关节症状

患者常诉关节疼痛,但无明显客观体征,常伴有晨僵,活动后逐渐好转,持续时间常>1小时。

5.诊断标准

诊断多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FMS分类标准。其内容如下: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

分布于躯体两侧,腰的上、下部以及中轴(颈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广泛性疼痛。

(2)18个已确定的解剖位点中至少11个部位存在压痛

检查时医师用右手拇指平稳按压压痛点部位,相当于4kg/cm2的压力,使得检查者拇指指甲变白,恒定压力几秒钟。各压痛点检查方法一致,同时需使用相同方法按压前额中部、前臂中部、手指中节指骨、膝关节内外侧等部位,排除患者“伪痛”。

同时符合上述2个条件者,诊断即可成立。

6.疾病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多种量表,常用的有纤维肌痛影响问卷(FI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eck抑郁量表(BDI)、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