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辨证思路
(1)脏腑辨证
1)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胸闷喜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烦躁易怒,嘈杂反酸,口苦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象:蠕动活跃或亢进;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黄苔或白苔较薄,周围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或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者。
2)寒热错杂证 胃脘灼痛,喜温喜按,口干苦或吐酸水,嗳气时作,嘈杂泛酸,四肢不温,大便时干时稀;舌淡或淡红,体胖有齿痕,苔黄白相间或苔黄腻,脉弦细。胃镜象: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厚苔,可溢出溃疡边缘,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
3)瘀血阻络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不移,胃痛拒按,食后胃痛加重,疼痛晚间发作,或夜间痛甚,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或沉弦。胃镜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黄苔或白苔,可伴有渗血或出血或血痂,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
4)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纳呆食少,干呕,大便干结;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胃镜象:黏液量少黏稠;溃疡黄苔或白苔变薄,周围充血水肿减轻,或出现红色新生黏膜。
5)脾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面色无华,神疲肢怠,纳呆食少,泛吐清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细或迟,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胃镜象:黏液稀薄而多;溃疡继续变浅、变小,中心覆盖白苔,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胃蠕动缓慢。
(2)经络辨证
有研究对73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躯干四肢部位进行探查,观察压痛点的分布位置及其局部色泽形态变化并在人体神经皮节图上进行标记。结果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牵涉痛主要位于上腹部(88.65%)、背部(52.14%)、下肢部(34.46%)、下腹部(27.39%)、胸部(24.30%),以腹中部、左上腹部及左侧背部为主,主要对应着胸5~10所支配的皮节区域,且胃炎模型大鼠可以在胸6~10观察到蓝色渗出点。另有研究对21例胃溃疡患者进行督脉背段指压按诊,发现胃溃疡患者均出现棘突下压痛阳性反应,其中反应阳性率超过80%的棘突下分别为胸4、胸5(神道)、胸6(灵台)3个胸椎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