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抗癫痫类药物和非抗癫痫类药两种。口服药物多以缓解症状为目的,副作用较大,部分患者不能够耐受。
(1)抗癫痫药物
①卡马西平: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约70%的患者治疗有效。卡马西平是钠离子通道的阻断剂,可抑制神经元异常的高频冲动发放。开始每次0.1g,每日2次,以后逐日增加0.1g,直到疼痛停止,然后再逐渐减少药量,一般以每日0.6~0.8g维持用药。该药的副作用有眩晕、思睡、恶心、行走不稳等,用药数天后消失,若有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的现象,则需停药。
②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酮衍生物,药效与卡马西平相近,更易耐受,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低,但价格较高,临床大量使用易引起低钠血症。
③拉莫三嗪:是新型的抗癫痫类药物,若患者对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的耐受性不好时可以选用。需要注意的是,此药应缓慢逐渐加量使用,防止皮疹发生,故此药不用于三叉神经痛急性疼痛治疗,而用于控制长期中度疼痛的治疗中。
④苯妥英钠:一般认为是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5-HT和GABA的作用,抑制突触传递,从而防止脑内异常的高频冲动发放。开始每日0.1g,每日3次,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药量至每日0.6g。半数患者有效,无效者,可以和卡马西平联合用药来增加疗效。
⑤氯硝西泮:可促进氯离子内流,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给药剂量每日4~6mg,约半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25%的患者可缓解,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态不稳等。
⑥其他:有少量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报道。
(2)非抗癫痫药物
①巴氯芬:是γ-氨基丁酸(GABA)的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GABA-B受体,减少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②利多卡因鼻腔喷射:对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的患者,用利多卡因鼻腔喷射,阻滞蝶腭神经节来缓解疼痛。蝶腭神经节由上颌神经感觉根、副交感神经根和交感神经根组成,阻滞蝶腭神经节,能够缓解上颌神经的疼痛,还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抑制血管扩张,减轻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作用。
③糖皮质激素:对症状较轻,无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的患者,研究发现在使用三叉神经阻滞时辅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口服药量在短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④抗抑郁药物:三环类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和氯丙咪嗪)及选择性5-HT重吸收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西酞普兰等),除了对治疗抑郁、焦虑有用外,对神经性疼痛也有一定疗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⑤其他:有少量用替扎尼定(Tizanidine,TZD)、匹莫奇特(Pimozide)、辣椒素(capsaicin)和肉毒毒素A等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报道,其疗效还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脏腑辨证,对不同证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不同的方药。
(1)对风寒侵袭型的患者
方可选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9g,荆芥、防风、白芷、全蝎各10g,薄荷、蜈蚣、牛膝、甘草各6g,细辛3g。湿邪偏甚者,加羌活10g。
(2)对肝胆风火,阳明胃热型的患者
方可用祛风平肝清胃汤:菊花、黄芩、柴胡各10~15g,葛根、钩藤各20g,川芎15g,生石膏(先下)30g,白芷、荆芥、蔓荆子、蜈蚣各10g,全蝎6g,细辛2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6~10g;小便黄赤短少者,加六一散(布包)15~30g。
(3)对痰火上攻头面型的患者
方可选温胆汤加减:制半夏、川芎、全蝎、枳实、地龙各10g,橘红、竹茹各12g,茯苓15g,川牛膝6g。痛甚者,加石决明(先下)20g,菊花6g;痰多者,加制南星、瓜蒌子各l0g。
(4)对阴虚阳亢型的患者
方可选潜阳息风止痛汤:生地黄、玄参、潼蒺藜各15g,麦冬25g,川芎12g,白芷、白蒺藜、全蝎各10g,蜈蚣6g,龟甲(先下)20g,川牛膝6g。本病多反复发作,久病成瘀,见有瘀血阻滞者,可酌情加入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亦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5)其他
七叶莲具有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的作用,也有用于进行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