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2025年08月10日
(二)中医认识
中风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其发病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历代医家认为,从病因来说,中风病主要与风、火、痰、气、血五个方面密切关系,尤以肝风为主。从病位来说,主病在肝,而与心、脾、肾三脏也紧密相关;最基本的病机是气血逆乱在脑,致使清窍闭塞,元神散乱,脉络瘀阻。总体来说,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本有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之病理基础,复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而诱发。
本病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病理以风、火、痰、瘀为主,乃上述诸因致气郁化火、阳亢化风、积湿生痰和瘀血内停所致,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中脏腑又可分为阳闭和阴闭,其中前者主要是由痰热相兼,内闭于心,热盛腑实,燔灼肝木,木火生风,风火迫血妄行,上冲于脑,血溢脑窍所致;后者则是因痰湿相兼,肝风内旋,蒙蔽心神,瘀塞脑窍所致;无论阳闭与阴闭,如正气方虚,正不胜邪,可致元气败脱,阴阳欲竭,而成内闭外脱,甚者阴阳离决。若风火痰瘀邪势相对较缓,清窍神明藩篱尚固,肝风痰火仅横窜经络,瘀滞血脉,则为中经络。急性期诸证虽均兼有肝肾阴亏或气血不足,但一般总以邪实为主。
恢复期病理以风、痰、瘀、虚多见,通常急性期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后,仍会有余风或顽痰、死血留滞经络。邪留日久,损伤正气,加之往往本有正虚,因而病理常由急性期之实多虚少转为虚多实少或虚实并见。一般而言,急性期痰热瘀阻多转变为气虚血瘀;肝阳暴亢、风火动越多转为阴虚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