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药物
最常见的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及含有这类药物的各种感冒药,其他还有:抗肿瘤化疗药、洋地黄、氯化钾、铁剂、碘剂等。
(2)应激
有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3)乙醇
高浓度乙醇亲脂性强,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4)感染
多继发于全身感染。①细菌:由身体其他器官的感染灶通过血循环或淋巴到达胃黏膜。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幽门螺杆菌引起急性胃炎少见,慢性胃炎多见。②病毒:在免疫力低下时,有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5)缺血、缺氧
本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供应胃的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造成栓塞及脉管炎。
(6)胆汁反流
幽门关闭不全,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
(7)常见毒素
葡萄球菌外毒素、肉毒杆菌毒素、沙门菌属内毒素及嗜盐杆菌等。
(8)其他
大量X线照射后,胃壁的机械性损伤,如留置胃管或食管裂孔疝等。
2.病理假说
(1)炎症假说
理化因素(饮食、药物等)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和炎症。药源性黏膜损伤以非甾体消炎药多见,主要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削弱,引起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同时还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胃黏膜的修复受到影响而加重炎症。
(2)生物因素假说
致病生物有细菌及其毒素及病毒。常见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进食细菌污染或含毒素的不洁食物亦可发生本病。另外,病毒感染亦可引起集体中毒事件。
(3)其他
胃内异物或胃石、局部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引起本病。而神经内分泌变化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引起,如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
3.分类
可分成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等,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常见。
4.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由药物和应激因素引起的常见表现为黑便和呕血,出血量大时可引起低血压、休克。食物中毒引起的常与急性肠炎共存,伴有腹泻,可出现脱水,甚至低血压。而腐蚀性和感染性常引起上腹剧痛,频繁呕吐、寒战、发热。
患者大多数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特殊类型的急性胃炎患者可出现急腹症,甚至休克。
5.诊断标准
主要依靠胃镜发现糜烂及缺血灶:胃镜所见为胃黏膜局部或弥漫性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物附着,或有散在点、片状糜烂或浅溃疡等。有出血症状者可见胃黏膜有新鲜出血或褐色血痂,黏液糊为鲜红色或咖啡色,活检组织学主要见黏膜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