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注射

一、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腧穴注射法,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理念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腧穴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1996年有研究认为,若选择的腧穴适当,则穴位注入的药物均可于短时内产生与静注等强甚至更强的药效,穴注药物按常理必须吸收至血液达到阈浓度后才能显效,静注药物无吸收过程,作用快速与强大一般非其他给药途径可比;然而,实验结果似违于“常理”,提示穴位注射情况下的药效必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实验检测到胰岛素、阿托品和速尿穴注后5~15分钟时血药浓度都远远低于静注者,与上推论相符。再者,等量药物注于不同穴位,药效强度迥异,且与各穴位部位的肌肉丰度与血管分布密度并不相关,也说明上述的论点。此外,Zn2+(锌离子)、Cr3+(铬离子)、V5+(钒离子)等微量金属无机化物预注于腧穴能显著地加强某些穴位注射药物的效应,且亦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此点也表明腧穴具有辨别性地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同样表明穴位药效不完全决定于药物的吸收作用。

研究者比较了7种中西药物的穴位间药效强度的差异,均呈现穴位药效的相对特异性:增强胃肠道运动的新斯的明、对腹腔刺激损害有镇痛作用的可乐定,胃经足三里穴注射效果最强;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则内关穴注射作用较显著;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的速尿的利尿排钠作用以膀胱经的委中穴和脾经的三阴交穴注射较其他穴位强大;影响肝胆功能的山豆根制剂和茵栀黄,注射于胆经的阳陵泉穴和脾经的三阴交穴防治实验性肝损害效果较突出,各配以足三里注射能进一步增强此两穴的药效;胰岛素降小鼠空腹血糖的强度,内关穴注射大于足三里穴注射。这些结果显示穴位药效有一定的循经特点。这也意味着穴位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腧穴和经络功能的参与。研究者还强调,穴位药效与外周、中枢神经的完整性并不相关。切断臂丛神经后内关穴注射胰岛素、戊四唑、阿托品;切断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后足三里穴注射可乐定,其药效强度并无显著改变。大鼠脊髓毁损后并不减弱内关穴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强心室内压和升血压作用,也不明显影响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①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有辨别性的强大的反应性,支持了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②药物或其他化学品可以作为化学性的“探针”,从药物量效反应的特点可探索腧穴、经络性能特征;③穴位药效的循经特点,表明不同腧穴与经脉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性有别,不但可以供作研究经络功能的线索,也可能是研究药物归经理论的一种新策略;④本研究中有许多不符合现代药理学基本原理和机制的结果,提示药理学中尚有未知的、有待于开发的全新领域。这篇论文发表以来,已经被引用180余次,然而,其观察到的穴位注射的特殊药效现象及提出的相关科学问题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