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穴位敷贴

二、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研究者认为它具有药物、腧穴双重治疗作用。

2013年,研究者对穴位敷贴特殊的药理学效应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腧穴对药物亲和性的研究:穴位敷贴是将中药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的某个“点”或某几个“点”而发挥作用,这是因为这些特殊的“点”即“穴位”是神经、血管的密集区,其不仅是机体多个功能系统在体表的综合表达,也是人体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起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腧穴对药物的亲和性不仅表现在腧穴透皮给药吸收量更强这一方面,还表现在腧穴对药物的特异性吸收这一方面。腧穴点具有非经络、非穴点不可比拟的药效作用。

腧穴对药效延长性的研究:穴位敷贴疗法发挥疗效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腧穴部位的刺激作用,同时其作用的持续性亦为不可忽略的部分,就目前在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三伏贴”而言,对秋冬季多发的咳喘,采用三伏天量少频用贴穴的治法临床效果显著,之所以量少、时间短还能取得良好疗效,推测腧穴可能具有储存药物、延长药效时间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可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者释放到全身而产生了整体的调节作用,使得疾病得以治愈。腧穴对药效具有延长性,可能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也可能是在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免疫功能的过程中出现的。可针对某一疾病外治有效方药开展的以体表特定点(穴位)、非特定点及局部外部给药异同比较研究,揭示外部给药效应产生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可以合理其量效关系,寻找机体不同的体系功能状态或不同疾病状态影响穴位药效“质”和“量”的因素及其规律。

经穴给药对整体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一般认为整体效应是药物的透皮吸收与经络系统对人体调节的双重效应;穴位给药具有穴效、药效整合效应,正是因为腧穴参与了对药效的整合,将经络、腧穴、药效进行了有机结合,最终使穴位给药呈现出高效性特点。腧穴透皮给药不仅是一个药物吸收途径不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腧穴的吸收过程所产生的整体效应。中药敷贴于相应腧穴之后,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皮肤、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和功能效应。但经穴给药怎样对机体整体进行调节从而发挥强大治疗效果的?这一机制迄今尚不清楚。机制不明反过来又阻碍了穴位敷贴的临床研究系统化、深入化的发展。可以以药效为基础开展效应物质或先导化合物(群)的研究,并可针对药效机制为基础的、外部给药作用环节与药靶定向研究,进而了解外部给药与内服给药药代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了解经络与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淋巴、肌肉等系统的密切相关,看它是如何调整这些系统的生理、病理功能的。另外,经络具有声学、电学、代谢、温度等生物物理学相对特异性,这些相对特异性在其调整机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这不仅可为寻找新的有效活性物质及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也可为药物的归穴现象以及经络的本质提供可靠依据。

以穴位药效为“探针”,探索经穴的性能:外部给药虽不比内服给药吸收得多,但其临床疗效却丝毫不逊于、甚或优于内服给药,究其原因,推测经穴在药物外治中有重要价值。从穴位药效的特征为“探针”探索经穴的本质可能为经络的科学性初步阐明提供新思路。为了更好体现出外治这一传统疗法现代研究的全貌,可以将经络、腧穴、中药敷贴、现代药理学全面结合,进行深入研究。穴位药效呈现出穴位相对特异性,穴位药效的持久性和整体调节性是经过多种药物试验后获得的一般规律,并非偶然所得。因此,对其机制进行深刻阐明必将对窥见经穴的性能与实质、药物归经理论的真正内涵以及开拓药理学中的一个新领域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