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药效与针药结合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穴位给药的药效是独特的,临床和实践均提示穴位注射的药效接近,甚至超过了静脉给药,而根据现代药理学的理论这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一不可能使我们看到了针药结合的特殊价值,也就是说人体可能存在着一个对药物有特别的敏感反应的系统,而现代药理学对其还知之甚少。我们认为当人体处于某种病理状态时,与特定疾病有特殊联系的一些区域就产生了特异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表现出压痛、良导的现象,而其根本在于这些区域产生了特殊的生理、生化变化,出现了“穴区病理产物”,而当特异性的药物注射到该区域时,就迅速产生特异性的结合从而使与之相联系的疾病得以消除。由于这种调整过程的特殊针对性,就使药物效应的发挥更为强劲,从而出现了超过静脉给药的疗效的现象。
陈汉平教授曾指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药理学的某些研究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研究的特点,加强针灸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的研究与针灸诱导产生的效应调节物质动力学的研究”,其学生杨永清教授以针刺防治哮喘为例,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从“三穴五针”针刺治疗哮喘有效出发,成功发现并验证transgelin-2(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是针刺效应蛋白MT2的防治哮喘新靶标,成为我国学者发现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也是中国针灸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1997年,我们曾提出除了研究针灸诱导产生的效应调节物质,还应该重视疾病引起的“穴区病理产物”的研究,因为它是针灸刺激穴位产生效应的直接病理基础。201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穴位处存在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标记的神经纤维和形态完整的肥大细胞,这些肥大细胞同时也呈现出组织胺和5-羟色胺的阳性标记。不同部位的穴位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相同但含量不同;针刺大鼠“合谷”穴后,穴位局部表现为伤害性神经肽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穴位局部表达增加,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组胺和5-羟色胺表达增加;在造成胃黏膜损伤后,体表敏化点的分布和内脏的神经节段分布类似,和经典穴位重叠率高,敏化穴位的局部也出现了和穴位刺激后相同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提示穴位处虽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解剖学结构,但是无论是疾病反应还是针刺刺激,其局部的组织细胞化学改变却是一致的,这可能就是穴位处组织细胞化学动态改变的基础。穴位对疾病的反应,是穴位敏化,表现为穴位处的致痛物质增加,是穴位反映疾病的一种表现,也是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穴位给药才是真正能够体现针药结合特色理论和优势的领域,穴位注射方面的研究在2013~2014年形成高潮以后(中国知网年发文量1000篇以上),研究工作似乎下滑很多(2020年降至597篇),我们相信,随着穴位敷贴相关应用和研究的上升,穴位药效的研究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