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具体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现主要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如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反应性关节炎)或随机事件(如感染、毒物接触、基因突变)的影响。

2.病理假说

(1)分子模拟假说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HLA-B27的分子模拟机制有着密切关系。

(2)肠道菌群假说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中,多种菌群检出率升高,提示肠道细菌过量生长可能会导致持续性肠道感染,造成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加上黏膜通透性改变,可能会促进细菌抗原或代谢产物进入循环,从而激发炎症机制,导致关节炎症的改变。

(3)炎症病理假说

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滑膜病变和骨质破坏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因子向关节局部炎症部位聚集的倾向有关。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会导致IL-23的表达增加,进而刺激肠道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激活,这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并将触发适应性免疫过程和慢性炎症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4)肠黏膜免疫假说

肠道中的IgA可在肠道菌群刺激下逐渐增加,而血清IgA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也是升高的,因此可以推测,微生物抗原的持续存在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3.疾病分类

(1)通过CT诊断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患者软骨下出现局限性骨硬化,斑块状缺钙、微小囊变、骨皮质模糊不清等,此为2级;患者骨下侵蚀严重,间隙不均匀变窄或者出现强直,韧带部分受到累及增加,此为3级。患者出现完全的强直情况,此为4级。

(2)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分期

患者的两侧髋关节出现轻微变化,此为1期;髋关节狭窄伴随着关节出现明显异常,此为2期;患者髋关节出现严重狭窄,而且关节周围发生了严重的异常,此为3期;髋关节的韧带骨化融合或者是髋关节出现软骨坏死,此为4期。

4.疾病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壮年发病,起病隐匿,早期可伴有乏力、纳差、发热、汗出、体重下降,但症状均较轻微,个别患者可合并贫血,其中发热多以低热为主,伴有发热者,多合并关节红肿热痛,疾病迁延,后期可见明显消瘦。受凉、劳累或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1)脊柱症状

腰背痛或腰部不适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常起病隐匿。早期仅可表现为腰部僵硬不适或隐痛,常以单侧或间歇起病,逐渐进展至双侧。疼痛部位多发生在臀部、髂嵴及大腿根部。疼痛可轻重不一,多在凌晨或晨起明显,活动后可减轻,久坐或久卧均可致症状加重,且夜间疼痛明显。少部分患者可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出现腰背剧烈疼痛,活动不利。

(2)肌腱附着点炎

中轴关节的附着点炎表现为椎间盘、脊椎骨突、肋椎关节及椎体周围韧带的骨附着处的炎症。外周关节的附着点炎表现为足底筋膜、跟腱、坐骨结节、髂嵴、大转子、耻骨联合、胫骨结节等的骨附着处的炎症,受累部位可见红肿疼痛,常伴压痛。病情进展,上述炎症部位可出现纤维化和骨化,而致关节变形、强直、活动受限。如影响胸椎及胸肋关节可致胸肋疼痛、压痛,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脊柱可导致颈部、腰部僵硬疼痛,甚则脊柱僵直、活动受限。

(3)髋关节受累

临床表现为髋部、腹股沟的疼痛,并逐渐出现髋关节屈伸、内旋、外展活动受限,负重、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最终可导致受累髋关节僵直,关节周围如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

(4)外周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外周关节,除髋关节以外,还可累及四肢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但以下肢关节多见,较少累及小关节。可反复出现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积液。由于膝关节的大量积液,可形成膝关节腘窝囊肿。

(5)其他表现

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可单侧或双侧交替发生,反复发作可致视力障碍。晚期可出现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以及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病。

5.诊断标准

现常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但是,对一些暂时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可参考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提出的分类标准,符合者可列入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注意随访观察。

(1)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临床标准:①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②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II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III~IV级。

如果患者具备放射学标准并分别附加临床标准中的任何1条可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仅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仅符合放射学标准者可诊断为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2)ESSG标准(1991年)

炎性脊柱痛或非对称性以下肢关节为主的滑膜炎,并附加以下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①阳性家族史;②银屑病;③炎性肠病;④关节炎前1个月内的尿道炎、宫颈炎或急性腹泻;⑤双侧臀部交替疼痛;⑥肌腱末端病;⑦骶髂关节炎。

(3)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专家协作组(ASAS)推荐的中轴型SpA分类标准

①腰背痛≥3个月且发病年龄<45岁的患者(无论是否有外周临床表现)。②影像学显示骶髂关节炎且具有1个及以上脊柱关节病特征或HLA-B27阳性且具有2个及以上脊柱关节病特征;其中脊柱关节病特征包括炎性腰背疼痛,关节炎,肌腱附着点炎(足跟),葡萄膜炎,指(趾)炎,银屑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NSAIDs治疗有效,具有脊柱关节病家族史,HLA-B27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③骶髂关节影像学表现:MRI显示活动性(或急性)炎症,高度提示与中轴性脊柱关节炎有关的骶髂关节炎,或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确定的骶髂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疾病评估

使用多种AS疾病评估指标如患者总体评估(PGA)、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Bath AS测量指数(BASMI)、肌腱端指数(EI)、整体肿胀关节指数、扩胸度、夜间痛、脊柱痛等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勃起功能国际指数(IIEF)、贝克抑郁量表(BDI)对AS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其与AS各疾病评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蛋白质指纹技术筛选AS患者血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检测AS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Dickkopf(DKK)-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AS各疾病评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MRI评分系统(SPARCC)对脊柱关节炎(SpA)骶髂关节骨髓水肿进行评分,分析其与AS各疾病评估指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