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①病毒感染;②脑血管、神经病变;③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自身免疫反应、代谢障碍、耳源性疾病、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因素。

2.发病机制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

膝状神经节内潜伏的疱疹病毒,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重新激活,导致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病变及轴突变性。

(2)中枢性面瘫

面神经核以上部位至大脑皮质中枢之间的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可以出现中枢性面瘫,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病因可为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由于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导致。

(3)其他

免疫系统异常、微循环障碍、妊娠期妇女糖皮质激素水平异常提高亦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3.疾病分类

根据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根据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部位不同,又可将周围性面瘫分为单纯性面神经炎、贝尔麻痹和亨特氏面瘫。

4.疾病症状

(1)中枢性面瘫

表现为病灶对侧颊肌、口轮匝肌等瘫痪,即病灶对侧眼裂以下的瘫痪,病灶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2)周围性面瘫

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上眼睑无力至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有时还可伴味觉障碍或听觉过敏等其他症状。

5.诊断标准

(1)周围性面瘫

参考《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①急性起病,通常3天左右达到高峰;②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③排除其他继发因素。

(2)中枢性面瘫

诊断参考《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临床表现与周围性面瘫类似,可由多种类脑血管疾病引起,伴脑部CT、MRI等辅助检查异常。

6.疾病评估

面瘫多数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确立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此外,线性测量指数(LMI)、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也常用来进行面瘫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