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机制研究策略

二、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机制研究策略

目前关于针灸治疗药物依赖多处于研究穴位有效性及穴-效关系的初步阶段,对量-效关系、针灸效应的个体化差异等问题尚属于探索性工作。同时,由于针灸研究无法充分利用合适的离体实验或细胞模型进行精细化、还原式的功能研究,影响后续深入的机制解析。同时,在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等全球健康性问题的推力下,2016年美国NIH所施行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项目,旨在改变人们对“神经-器官”交互作用的理解,优化疼痛与炎症等治疗,最终促进神经调节领域向精确治疗疾病发展和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这一项目的实施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外周神经刺激疗法(如电针)的科学化探索,有助于揭示针灸触发刺激-中枢感传-靶器官效应的起效机制,完善针灸刺激的参数编码等相关问题,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引用组学等概念,分析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复杂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如关于mRNA、蛋白质、代谢物等角度及相互作用关系的探索,以期从多器官共作、多因素控制的角度探析其起效机制与最佳作用靶点。目前从文献数量上看,这类型研究鲜有报道,有待开拓。

第二,完善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相关量-效关系研究,明确针刺/灸疗刺激量的普适化规律及个体化特征,探究不同刺激方式的神经编码图谱及神经环路响应差异,以期达到针灸治疗效应的最优化。如Lin团队(2014)曾开展一项关于针刺治疗海洛因成瘾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选取合谷、足三里假针刺(无电刺激),结果显示真针灸效应显著,在此验证有效的基础上,是否存在刺激量差异导致疗效不同的潜在可能,仍需进一步设计讨论,以优化临床方案的制定。

第三,补充传统中医知识体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领域,丰富针药结合治疗药物依赖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创新性研究思路的提出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者曾指出古今文献中不乏表述针药关系的相关术语(如针药结合、针药并用等),但尚未提出明确定义,其知识体系亦空缺,而其创新性提出的“针药结合增效原则”“针药结合协同原则”“针药结合量效原则”“针药结合时空原则”四大原则,强调了针灸治疗的传统优势,并突出了多种医学方法有机结合后的整体效应,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