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临床研究策略
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研究常因纳入标准、治疗方案、评价体系的不一致性导致对针灸疗效的认可度差异,极大地遏制了针灸辅助治疗药物脱瘾的作用。White对48项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RCTs详细分析和重新评估,得出约50%的试验中至少存在一项结局指标阳性的结果。因此,针对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以下的策略:
一方面,规范纳入标准和治疗方案。药物脱瘾的成效和年龄、药物依赖时间与合并其他药物依赖的机体状态有确切联系,所以应严格规定纳入者的个人情况。同时,疗效与针灸选用穴位及刺激方式及强度也关系密切。如,使用体穴成功率(62%)高于耳穴(41%)和面部穴位(40%);电针的阳性结果率大约为86%高于手针。所以,针灸治疗药物依赖的临床研究工作应该注重针灸选穴和刺激模式的规范化。也有研究设计辨证论治针刺组,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针灸方案,充分考虑患者个性化因素,但如何协调针灸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及规范化之间的关系仍需探究。
此外,在临床研究中,常将针灸组穴区邻近的部位选作针灸干预药物依赖的假穴组或安慰组。例如,在针灸治疗依赖的过程中将耳穴周边5mm处设置为相对应的假穴组,得出针灸无显著疗效。但以上研究忽略了针刺组与假穴组具有相同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可能导致类似的临床效果。所以,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将有助于完善临床前研究的设计,确保针药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另一方面,设立合理且全面的结局指标。临床上将长期脱瘾作为评价针灸疗效的主要结局指标,常忽略对短期戒断疗效、患者依从性和药物自觉渴求程度评估。在一项针灸治疗酒精依赖临床疗效阴性的研究中,有部分患者自觉对酒精欲望降低,但研究并未将此结果纳入结局指标。又如失眠为常见的药物戒断后伴随症,而针药结合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潜伏期,提高生活质量及戒断信心,提示针药结合通过改善睡眠质量间接治疗药物依赖的潜在途径。且文献分析显示,尚未有研究统计脱瘾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意愿程度,而这方面亦是针药结合治疗的优势之一(安全、毒性小且舒适度更高)。Chang的一项2010年RCT研究,将药物渴求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焦虑和生活质量作为次要结局指标,得出以下结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NADA针刺组和放松组能显著改善两种结局指标。因此,关于此类次要指标的观察(患者自觉感受、并发症等)亦应纳入讨论,避免单一指标检测加大评估针灸疗效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