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灸治疗

(三)针灸治疗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的范畴,是风、火、痰、瘀杂至,相互交结于面部,三阳经脉气血运行不通所致。针灸治疗通过对相关经脉穴位进行手针、电针或艾灸等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实现缓解疼痛的目的。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采用局部近取和远端配穴的原则,局部就近取穴一般选择在疼痛区域的腧穴或“扳机点”,远端配穴一般取手足三阳的经穴。经脉气血的运行还与心、神相关,镇静安神以心经、心包经、督脉经穴作用最强,故治疗时同时选取心经、心包经、督脉经穴,兼以治神,改善气血运行。

近端取穴常用穴位有:攒竹、天柱、阳白、风池、完骨、听会、四白、下关、承浆、地仓、颊车、头维、颧髎、丝竹空、翳风、迎香、印堂、鱼腰、太阳、夹承浆、翳明。

远端配穴常用穴位有:昆仑、外丘、丘墟、足临泣、阳陵泉、侠溪、内庭、足三里、梁丘、厉兑、外关、中渚、液门、会宗、阳池、二间、温溜、合谷。

镇静安神常用穴位有:水沟、神门、劳宫、行间、太冲、间使、后溪、上星、至阳。

根据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同,配穴时还需选择相应的具有疏风、清热、化瘀、祛痰、益气、滋阴作用的腧穴,如寒邪外袭配风池、大椎或风池、合谷;风邪化热配风池、曲池或大椎、曲池;风热侵袭少阳配太冲、大椎;肝阳上亢、肝胃郁热配太冲、内庭;气虚痰盛配足三里、合谷或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配太溪、太冲;血瘀配太冲、血海;年老体弱者配关元、气海等。

针灸所采用的方法虽各不相同,手法各异,但对人体基本没有毒副作用,危险性小,研究报道中多显示有较好的疗效。

耳针治疗采用神门、枕、上颌、下颌、面颊区为主穴,配穴为胆、胃、大肠、心等。每次治疗采用7个穴位,左右交替,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30分钟,以10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通过体表电极对穴位施加电刺激,刺激频率为2/100Hz变频方波,每日或隔日刺激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隔姜灸进行局部循经取穴。用新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3~0.4cm的姜片,放在施灸穴位上,上置艾炷,然后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有灼热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灸5~7壮。10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隔姜灸有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