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1.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自闭症病因不明,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关于“自闭症”病名的记载,但是根据古代医家的各种描述,儿童自闭症当属“语迟”“胎弱”等范畴。
(1)肝失条达,升发不利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调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心情开朗;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心情抑郁。因此,肝失疏泄直接反映在精神和情绪的改变上;临床上肝失疏泄常见于得病初起,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闷闷不乐,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病程日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则性情急躁易怒。肝的生理功能是主升、主动,而升发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肝气郁结,升发不利,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最终会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的功能也可以反映于眼睛的活动状态。自闭症中有眼不视人,目光回避的表现,可认为是肝失疏泄、升发不利所造成的。
(2)神失所养,心窍不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忧恚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才能流利。《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在孤独症儿童中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都强调了心主神志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若心神失养,则自闭症患者表现为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愿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难于理解等。
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和《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都强调了心主神志的重要性。动作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
(3)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如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此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也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而引起智力障碍。
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自闭症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心窍不通,神失所养;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同时其发病与脑损伤、遗传等脑病变也相关。其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
2.辨证思路
(1)脏腑辨证
现代中医对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做了积极探讨,刘刚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病机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三个方面,辨证分为心肝火旺、痰迷心窍、肾精亏虚来治疗。袁青等将本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痰迷心窍、肾精亏虚4型,其中肝郁气滞型与心肝火旺型最常见,占35.64%和29.70%。他认为本病多与“肝”的功能活动障碍相关。刘伍立等从中医精神、行为异常角度探讨本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天性不足与习性不够双重因素。病因是先天脑神受损或不足,后天心、肝、脾调理不当,病机总体上是脑神惑乱和脑神不足,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临床表现为神乱或少神等神志异常,以及或静多动少,或动多静少,或动静惑乱的动静异常。张建明认为本病根本原因在于“胎毒闭心”,以心肝火旺,阳亢风动为基本病机。以上诸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都认识到此病与心有关(严格地讲应是心神,或称识神),并提及脑神(脑为元神之府),说明中医将自闭症归属神病范畴。
(2)经络辨证
中医认为奇经八脉主治先天疾病。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病机是先天不足,导致生长发育失衡、脏腑功能异常、经脉阻滞,涉及语言、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另外,儿童与成人生理功能有明显差异:儿童时期的奇经八脉之经气运行尚未闭阻。因此,中医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奇经八脉论治:激发和疏通奇经八脉为主,调理脏腑功能为辅,再应用特定穴治疗。
1)阴、阳
脉 奇经八脉犹如气之湖泽,《奇经八脉考》云:“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当人体气血盛,则气溢而流注于奇经八脉之中。八脉以阳
、阴
及督脉能入于脑,是濡养颅脑、炼气养神的重要经脉。《针灸甲乙经》说:“
脉有阴阳,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而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
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阴阳二
交于照海及申脉,按揉照海、申脉,激发阴阳
脉经气,是治疗自闭症的重要穴位。
2)任督二脉 督脉总督诸阳经,古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督脉与脑直接联系,《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从下而上贯穿整条脊柱,联系各脏腑,将人体脏腑之精微上输于脑,发挥治疗作用;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任督二脉统领诸经,与人体的多条经脉相互交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对全身各脏腑、经络均有整体调节作用。
3)先天不足,调“肠”为先 吴旭教授临床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不仅有社交、语言障碍等神经行为症状,还多伴便秘、腹痛、泄泻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从经络理论来看,《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足阳明胃经经脉“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经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络头,下右颔”,手足阳明经循头络脑,共同主治神志病、胃肠病。《灵枢·经脉》记载阳明经病候,曰:“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贲响腹胀,是为骭厥”,这体现了“神”与“肠”在症状上的直接联系。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二者可通过经脉、经别以增进与脑的联系。
此外,吴旭教授认为冲脉起着承接作用,《素问·痿论》言:“冲脉者……主渗灌溪谷,与阳明会于宗筋。”其前合阳明,可灌水谷。《灵枢·逆顺肥瘦》言:“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上行至头,可渗气血。阳明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脑为髓海,三者可以形成一个以“肠-冲脉-神”为轴的体系。《灵枢·海论》言:“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治疗先调“肠”,可使水谷得充,气血得以生化,神有所生,血海得盈,气血得以输布,神有所传,髓海得灌,气血得以渗透,神有所养,故主张治疗ASD以调“肠”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