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新注》针注伤寒,以针代药

六、《伤寒论新注》针注伤寒,以针代药

承淡安于20世纪40年代讲授《伤寒论》时,编著了《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认为:“病固有汤药可愈者,亦可不用汤药而以简捷之针灸法治愈者,因将针灸法补于后,复约略释其取穴之意义,俾读者于仓促不及配药时择用之。”

承淡安为了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诸证的依据,还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利于针灸治疗方案的制订,“原文中言不言苔、脉,或及脉不及苔,及苔不及脉者,则将脉、舌之症状,依平时经验之所见而补充之”。同时,他还特别指出“方有‘桂枝汤’‘麻黄汤’等,而针灸法不能以某某几个穴代‘桂枝汤’,或某某几个穴代‘麻黄汤’。‘针’与‘灸’之取穴,概以症状为定则,若某穴代某药,则根本不可能也”,即针灸是“辨症论治”,强调了针药治疗理论的差异。

三十五条:“太阳病”,项背强img,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为浮紧;舌当为苔薄而润。

本条之针法:合谷┬(┬代表补法)、经渠┬、风池┬、大椎┬、风门┬、身柱┬。

四十八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本证之脉证、舌证:脉为浮,苔为薄白。如下见浮而见细脉弱脉者,非“桂枝证”也。

本条之针法:合谷┬、风府┬、风池┬、太渊┬、列缺┬、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