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灸治疗

(二)针灸治疗

1.主穴

选取大椎、身柱、神道和至阳、筋缩、脾俞、肾俞以及委中、足三里、太溪。配穴:①上肢的肩髎、曲池、阳溪、阳池、阳谷和八邪;②下肢的膝阳关与阳陵泉以及昆仑、解溪与八风;③颈项的颈1~7夹脊;④颞颌关节的上关和下关。采用温针灸疗法刺激上述穴位,先拿长度>1.5寸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每次选取疼痛或肿胀部位较甚的8~10个穴位,取2cm长的艾条套于针柄上,艾条与皮肤保持2~3cm的距离,再从下端点燃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或温热感向一定部位传导为宜。每次留针30分钟,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

2.其他取穴方法

①整体取穴:取风池、三阴交、大椎、膈俞、足三里。②局部取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灶区域进行取穴,如病位在肘关节需取曲池、天井、阿是穴等。③辨证分期配穴:早期取穴时可配脾俞、胃俞穴等;中晚期取穴时可配肝俞、肾俞穴等;缓解期取穴时可配足三里、神阙等穴。中医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每天自上述穴位中选取5~6穴进行针灸。针灸时,需要先对患者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对主穴行常规的毫针刺法治疗,毫针规格为长25~40mm,直径0.30mm。对足三里以及三阴交穴位在留针期间进行加灸治疗,每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温灸时间为10分钟,1次/天,行针间隔时间为5分钟,8周为1个疗程。

3.腹针

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大横。配穴:①按中医辨证取穴,热毒内盛型加双侧商曲、中脘;气滞血瘀型加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寒湿阻络型加灸神阙穴;正虚邪恋型加双侧肓俞、气穴。②根据病变关节的位置取患侧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上面所提风湿点分别对应于患侧的肘部、腕指部、膝部、踝趾部。留针30分钟,前3次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共针20次。

4.火针

上肢关节受累者,选用阿是穴及师氏颈夹脊,其中肩关节疼痛配肩髎、肩髃、臂臑,肘关节疼痛配肘髎、曲池、手三里,腕关节疼痛配阳池、阳溪、阳谷。下肢关节受累者选用阿是穴及师氏腰夹脊(师氏夹脊穴均为脊柱旁0.5寸),其中膝关节疼痛配膝眼、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踝关节疼痛配解溪、太溪、丘墟。手足关节阿是穴用浅而点刺法,其余大关节周围穴用深而速刺法。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