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性
穴性即腧穴的性质,针灸学经典《黄帝内经》认为腧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①腧穴具有定位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表明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腧穴(气穴)概念中,它是有具体位置的,《素问·气府论》《素问·骨空论》《素问·水热穴论》均详细描述了腧穴的具体位置,表明腧穴具有定位的特性;②腧穴具有循经性:《素问·气府论》以“某某某脉气所发”,讨论了手足三阳经及督、任、冲等经腧穴的特性,表明腧穴是与经脉相联系的,《素问·调经论》“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则明确表明了腧穴的循经特性;③腧穴具有脏腑归属性:如上面的引文“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就表明有一些腧穴是与一定的脏腑相关联的,《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表明腧穴与脏腑的联系不仅仅是指腧穴通过经络与所属脏腑的联系,而且有一些腧穴与脏腑有不同于其他腧穴的特殊联系;④腧穴具有主治特性:《素问》中“热俞”“水俞”“寒热俞”等概念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一些腧穴是与特定性质的疾病相关联的,《灵枢·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表明腧穴具有分部主治的特点,但全书没有对具体腧穴的性质进行总体归纳。
后世从《针灸甲乙经》到《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单个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功效以及针灸手法对穴位功能的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之后,经与穴之间的联系则渐渐瓦解,单个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慢慢成为主流,以致改变了后人对针灸腧穴的描述和研究方法。清代岳含珍的《经穴解》一书是最早最完整地解释腧穴功能作用和性能的专著,书中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腧穴的主治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归纳、分类阐述,如“中府穴,此穴主泄胸中之热,以实肺气”。岳含珍对腧穴的这种分析归纳的方法,在历代针灸诸书中独具特色。但后世由于重汤药而轻针灸,没有像“药性”那样去重视“穴性”整理而致湮没不彰,一直仅以“主治病证”作为腧穴的治疗作用的表述方式。
后世的一些歌赋也特别强调腧穴的主治性质,《玉龙歌》是其代表,它导致了人们以主治代穴性的倾向。主治是腧穴的一个重要特性,但并不代表穴性,现在往往是从主治来概括穴性,曰某某穴具有补益肝肾的性质,其实这只是某某穴在特定条件下(病性、配伍、手法)的一个作用,并不是该穴固定不变的性质,所以不能以主治代穴性,故《针灸问对》云“治病无定穴也”,另外,腧穴的主治亦不应与经络的主治(或病候)混同,经络的主治是该经腧穴的共性,不能代替具体腧穴的特征。此外,腧穴还具有定名性、配伍性、定时开阖性、特定归属性(五输穴、下合穴、络穴、原穴等)等性质。
基于对穴性问题的理解,我们1999年的论文《穴性论》,将穴性表述为“穴性是以腧穴的经络脏腑属性及即时状态为基础确定的具体腧穴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性质”。这一表述体现了决定腧穴性质的双重因素:一是腧穴的经络脏腑属性,这是它的绝对性质;二是腧穴的即时状态,这是腧穴的相对性质。腧穴的经络脏腑属性不仅仅是指腧穴属何经何脏,更重要的是指该穴在该经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决定了该穴与经气的关系,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穴的基本特征。2014年分别有研究者将穴性表述为“穴性是腧穴所具有的与诊断和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包括定位、经络脏腑归属、特定穴属性和功能等,穴性是临床诊治疾病时选取穴位应首先考虑的因素”“穴性应当是腧穴所具有的能同时解释其生理与病理表现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与时间及施术方法相关”。2017年有研究者将腧穴的本质特征高度概括为“应是历验的体表固定施治处”,腧穴的规定性基于此。以上关于穴性的论述,认为穴性是指其体表位置及由其决定的诊治功能。“药性穴性”的内涵可能只是这个内涵的部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