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针药结合,纠偏治变

二、《伤寒杂病论》针药结合,纠偏治变

《伤寒杂病论》中的针药结合思想也常被当代强调,我们检索到可能的针、灸与药结合相关的条文有以下6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第11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第24条);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112条);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18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第231条);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4条)。

以上6条中有3条是应用药物解决针灸疗法(烧针为主)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变证的(第11、112、118条),仅3条(第24、231、304条)可能符合现代意义的针药结合,同样也是以针、灸或药相互解决变证为主;且《伤寒杂病论》涉及的有名腧穴也仅8个(期门、巨阙、风池、风府、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关元)。尽管第24条被古今医家反复论述并拓展出多种内涵,但并不能认为《伤寒杂病论》时代,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是当时的主流临床实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