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认识

(一)西医认识

1.病因

(1)遗传因素

目前的研究表明多动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2)脑损伤因素

患儿有轻微的脑损伤,在母亲怀孕期间,围生期以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多动症的原因。

(3)神经解剖及生理生化因素

有抽动症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是慢波活动的增加,提示该患儿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4)家庭社会心理因素

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汽车的汽油燃烧时,化合物的铅会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玩具、餐具,使儿童体内铅蓄量过大,可能引起本病,还有人发现不少多动症患儿的家庭有喜高音调、快节奏和近似噪音音乐的嗜好。当今许多电视、音响节目充斥狂歌劲舞、打斗凶杀场景,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构成超强刺激,极易引起脑功能失调。

2.病理假说

(1)神经递质假说

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缺陷有关,近年来相继提出了DA、NE及5-HT假说。患儿血和尿中DA和NE的代谢产物低于正常儿童,提示5-HT功能失调。并且研究发现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增高与寻找新奇的行为及动作有关,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活性增高与注意缺陷和敌意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5-HT)3种神经递质在多动障碍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遗传假说

许多学者认为多动症是一种遗传疾病。原因是对多动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期多会有多动的表现。多动症父母的孩子寄养给正常的家庭,其患病率仍高于普通儿童。单卵双生子中,一个孩子患有多动症,那么另一个孩子患有多动症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

(3)神经解剖学异常假说

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核磁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4)神经生理异常假说

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正常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挂号发现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3.疾病分类

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三个亚型,多动冲动型、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

4.疾病症状

多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并常因患儿年龄、所处环境和周围人对待其态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大都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更显著。有部分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有过度活动,表现为格外活跃,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步。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开始上学后,患儿常常手脚不停、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话多、乱跑、乱跳、爬上爬下、不知危险。喜欢惹人,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等。

(2)注意集中困难

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病的核心症状。患者常常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注意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患儿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易哭、易冲动、常发脾气,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有的说谎、逃学、欺骗,有的外出不归,甚至染上恶习。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

(4)学习困难

患儿虽然智力正常,但都表现出学习困难,记忆辨别能力差,常把“b”写成“d”或把“6”写成“9”等,学习成绩低下。有的患儿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表现为忽上忽下,成绩波动很大,成绩呈跳板样改变,抓一抓成绩就上去,不抓就下降,甚至造成留级。

(5)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少数患者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偏低等问题。

(6)品行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5.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1)注意障碍 至少有下列4项:①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②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③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④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⑤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⑥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⑦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⑧与患儿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2)多动 至少有下列4项:①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②上课时常有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③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④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⑤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⑥干扰他人的活动;⑦好与小朋友打闹,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⑧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⑨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2)严重程度

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3)病程标准

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

6.疾病评估

在多动症的诊断治疗中进行心理评估是必须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是常用的儿童行为评估方法,常用于儿童多动症的评定量表有:①Conners评定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儿童多动症行为评定量表,适用于3~17岁的儿童;②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之一,用于多动症不仅可以了解多动症的症状,还可以评估共病情况,主要适用于4~16岁的儿童;③SNAP-Ⅳ量表,是近年来国际上较常用的评定工具,可作为多动症诊断的辅助工具,用于筛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