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认识
2025年08月10日
(二)中医认识
1.病因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喘鸣”之类的记载。《金匮要略》将其称为“上气”,可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目前认为哮喘发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疾病损伤、肺脾肾虚损等导致痰饮等病理因素留伏,由外感六淫、接触异气、食甜酸腥辣等而诱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2.病机
(1)肺失宣降,气道挛急(《证治汇补·哮病》)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2)肺、脾、肾虚(《证治汇补·痰证》)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足导致水液不能正常代谢。肺虚则卫外之阳不能抗邪,故易外感;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聚湿成痰,上贮于肺,“宿痰伏肺”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基础。
3.辨证
哮喘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应注意是否兼有表证。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和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之长短及全身症状辨别主次。